膠東革命紀念館張勝云訪談錄:
傳承紅色基因 打造膠東紅色文化品牌
導語張勝云始終對文創工作始終保持著一顆熱忱的心態,對膠東紅色文化宣揚以及膠東革命精神的弘揚做出諸多貢獻。近年來,憑借其扎實的創作功底,先后發表、演出的大型戲曲有《煙臺解放》《乳娘》《黨員登記表》《秧歌魂》《俺娘》《寸草心》及小戲、小品等戲劇作品百余部,出版了個人戲劇專輯《歷史的溫度》,這些作品對于每一個想要了解膠東紅色文化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煙臺畫院院長孫成河訪談錄:
筆精墨妙繪出文化自信 做好時代畫家
導語在孫院長的辦公室里,一面墻上掛著一張巨幅素描初稿,題材取自海陽大秧歌,每個人表情不一,他們豪邁爽暢,或奔放熱烈,散發著向上的能量。桌上零散擺放的畫筆、稿紙、墨汁和顏料,是孫院長日常交流最多的“朋友”,旁邊的櫥柜、空地上堆疊著大量的草圖,用手中的畫筆訴說著他的內心世界。
煙臺圖書館館長宋書蘭訪談錄:
文化寶庫推陳出新 書香浸潤鮮美煙臺
導語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何處藏書萬卷?圖書館是也。提起圖書館,我們想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莊嚴安靜,里面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書籍,散發著濃濃的筆墨清香,聽著資料查閱室、閱覽室里沙沙翻書聲、寫字聲,讓我們心靜如水,用心去品讀一本本好書。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積淀,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標志。
煙臺市呂劇院院長姜明訪談錄:
傳承呂劇文化 扎實創新才有“戲”
導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1976年8月,姜明與戲曲結緣,在煙臺藝術學校研習京劇音樂專業,主攻方向為戲曲打擊樂,這讓他成為了一名透古通今的“戲迷”。最早登臺演出的呂劇現代戲《渡口》、第一出傳統呂劇《墻頭戲》至今令他記憶猶新,回味無窮。一直以來,姜明享受著戲曲在舞臺上帶給別人的快樂,并將它作為自己的一項終身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煙臺市京劇院副院長李殿清訪談錄:
國粹精髓薪火相傳打造“煙京精神”
導語你方唱罷我登場。煙臺,有著“京劇之鄉”的美譽,是“京劇碼頭”之一,從咿呀學語的幼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不分男女老少,很多煙臺人都喜歡京劇。煙臺市京劇院于1970年組建,先后排演了優秀傳統京劇和現代京劇100余出,《四郎探母》、《秦香蓮》、《霍小玉》、《紅娘》、《紅鬃烈馬》、《遇皇后打龍袍》、《狀元媒》等一批優秀傳統劇目赴全國各地巡演,現場人頭攢動,座無虛席。
煙臺市歌舞劇院院長黑強訪談錄:
風正潮平歌家國 揚帆破浪舞華年
導語歌者聲行并茂,舞者氣勢軒昂。煙臺市歌舞劇院前身成立于六十年代初的煙臺專區文工團, 2001年更名為煙臺市歌舞劇院,F有合唱團、輕音樂團,舞蹈團、話劇團,是煙臺市唯一的綜合性專業表演文藝團體。五十多年的藝術創作與實踐,劇院已逐步形成了“保持土氣、彰顯洋氣、追求大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先后創作排演過近百臺大型歌舞、話劇。精彩的節目,精湛的演技,演遍了齊魯大地,唱響了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