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9 10:53:10 來源:萊州文史資料第七輯 【字號:大中小】
九宮道,又名普濟佛教會,此組織在我縣起源早,流傳廣,勢力遍布全縣。它多采用公開和秘密兩種方式,以各種“慈善會”、“佛教會”等公開組織為掩護,發展道徒,擴充組織,進行活動。
一、九宮道的發展經過
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年傳入我國,興盛于南北朝。明萬歷年間儒(孔子)、釋(釋迦牟尼)、道(老子)成為中國的“三教”。
明末,河南省李多臣(又名李廷玉,后改名李仙天),以彌勒派八次轉生發起普濟佛教會組織,并又根據八卦加中心而得名九宮道,以郜振清(又叫郜皇代)等八大弟子(郭、王、陳、高、姬、劉、張)為骨干,廣收道徒,因助清有功,清順治帝封李為“先天師”,八大弟子為“活佛”,住北京大佛寺。
郜死后,五臺山南山極樂寺道僧李向善,自稱“普濟活佛”到處傳道,大量發展道徒。將其信徒分為十八“天”、五大“會”。李以“中皇天”、“天督”名義,統一號令各“天”、“會”。光緒18年間,慈禧太后為利用“普濟佛教會”,封李向善為五臺山南山極樂寺普濟大法師,并賜御筆親書“真如自在”匾額。李即借此欺騙群眾錢財,大修廟宇,積極發展道眾。李向善死,各“會”、“天”紛紛獨立,各自發展本派勢力。其五大“會”(分:東、西、南、北、中),東會會主張國文,西會會主胡金令(一說邢福),南會會主王琪,北會會主胡振令,中會會主楊萬春,活動在東北地區;活動最積極者是東會,在其極力發展下,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東北等各地都有了基礎,并建立了“山東分會”。發展至我膠東地區,下設:東、西、南、北四個柜,東柜負責人史本華(萊西人);西柜負責人劉書堂(平度人),劉死后有其弟劉書文繼任;南柜負責人董文耀(法名“昌選”招遠人);北柜負責人宋振白(招遠人)。其十八“天”多在華北地區活動。從二十年代九宮道即與軍閥勢力勾結,大肆發展組織,進行活動?谷諔馉帟r期,又勾結日寇進行“大東亞共榮圈”、“中日親善”等反動宣傳,甚至參加日寇的特務組織,搜集我軍情報,為敵效勞?箲鸷,在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下,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解放后,九宮道在各地進行造謠破壞等不法活動,被我人民政府取締。
二、掖縣普濟佛教會(九宮道)的組織概況
(一)起源情況:
掖縣普濟佛教會(九節)是由東會南柜負責人“昌選”之后學滕玉佩;滕之后學陳公田、王合先于民國五年(即一九一六年)傳入掖縣!安x”(董文耀,招遠小董家村人),原是海參崴北大廟主持僧,期間發展了掖縣的李基業、劉景會為后學,清朝宣統二年李基業、劉景會受“昌選”之命回掖縣辦道,因為政府對其進行限制逮捕,所以二人逃亡東北隱居,民國五年(即一九一六年),“昌選”又命本縣的滕玉佩、陳公田、王合先由東北同時來掖,到處傳教,設擺佛堂,發展組織,至民國六年(即一九一七年)“昌選”由東北海參崴歸來,到了黃縣黃山館東山黃山庵當主持僧,為該會主要首領,同年由如春、遲開明、孫尚慶、李基業、劉景會相繼由東北歸來,使掖縣普濟佛教會進一步發展,蔓延全縣,轟轟烈烈,極為興盛,由此掖縣便產生了普濟佛教會。
(二)組織系統:
掖縣普濟佛教會是屬東會南柜負責人“昌選”領導,從全縣普濟佛教會分布情況看,大體分三大系統:一是滕玉佩系統,滕死后便有陳公田繼任;二是由如春系統;三是平度曹殿慶、劉書堂系統。
滕玉佩系統后由陳公田繼任。陳公田于一九一五年在海參崴由引進師王永盛(紫羅李家村人,在海參崴北大廟昌選手下干引進師),副引進師王合先(海參崴北大廟昌選手下當副引進師)引進入會。一九二〇年受昌選指令在滕玉佩手下開度,從此年年度人,使該系統發展到十個支派,各支派首領是楊文林、張錫連、孫文蘭、孫文華、李鐘維、孫文垣、孫文炳、姜和春、王成志、楊文彬。到一九五〇年止,這十個支派有的因支派首領病亡過早,有的因開發后學位數不多,已合并為五個支派,發展到十二、三代,設擺佛堂280余個,共有中小道首408名,道眾10萬余人(有點夸大),分布在掖縣、平度縣、萊陽縣各鄉鎮。其中楊文彬支派最盛,有開發師207人。
由如春系統。由如春(又名由祝九,朱由村人)于一九一七年在海參崴經馬見慶介紹參加后天道,一九一八年由“昌選”開發成為開發師,受杜書范(招遠杜家村人)之后學孫萬興(招遠澄里孫家村人)之領導。同年秋天回家開發度人,下設開發師53名,會眾5000余人,分布于大原、過西、程郭、驛道、三元、梁郭、西由等鄉鎮和平度的幾個村莊。
曹殿慶系統。曹殿慶系平度縣曹家店村人,曹死后由劉書堂繼任。該系統直屬東會領導,其組織大部分在平度縣,一部分分布在掖縣的神堂、路旺、夏邱等鄉鎮的幾個村莊,有中小道首22名,會眾4000余名。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