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9 10:53:29 來源:煙臺文史資料第四輯 【字號:大中小】
三十年代,我兩人都曾在基督教黃縣華北浸會神學院讀書。那時,我們的國家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狀態。國家的主權,民族的自尊心,遭到蹂躪。所謂宗教信仰的自由,竟然變成只有外國差會壟斷教權的自由;卻沒有中國信徒自治自理教會事務的自由。當然,我們也并不認為,外國差會的使者們在我國的一切宗教文化活動都是居心叵測的惡意行為。相反的,我們還認為他們在傳播早期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以及科學文明方面,都曾起到過一定的啟蒙作用。今天新中國基督教會在三自愛國運動旗幟下的勃興,也還是他們這般人早年播下的種子。
歷史的曲直是非,只能用客觀的史實加以評說。我兩人對母校的史況,略知梗概,F就記憶所及,撰敘成文,俾供研究基督教浸信會派史料之參考。惟因四十五年過去,且精力亦有所不及。遺誤之處在所難免。尚望散在各地,現仍健在的院友們補充指正。
本文承上!短祜L》雜志社戚慶才博士,濟南教會佟至善牧師,黃縣政協范恕之常委等宗教界賢達,慨予賜教。對學院史料的旁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線索,在此,謹向諸公敬表衷心感謝。
公元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之后,列強繼英帝國主義,染指我國權益,相繼訂立不平等條約。其內容,多有允許外國人在我國境內自由傳教之規定,這就為歐美各教派在中國各省劃區設點,肆意宣揚基督教義大開方便之門;浇探艜桑˙aptist Church)是歐洲十六世紀德國人路德•馬丁改教之后,相沿到近世,又從新教派當中另行分立出來的許多支派之一。浸信會派的立異之處,主要是破除教權的等級制度,以民主的方式辦教會。各個分立的教會,不論大小,原則上一律平等。都由信徒們自己選舉產生的執事們執掌教務,由自己“按立”的牧師專司教牧職責。在領教的儀式方面,一改沿襲羅馬天主教施行頭部點水的“洗禮”規定,恢復了按照《新約》經典中記載的,全身埋入水中的“浸禮”古俗。以示與主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意旨。這個教派后來盛行于美、英、瑞典、加拿大等國家。
早在一八三七年(清宣宗道光十七年)間,就有美利堅合眾國籍的傳教士叔某(原文名待查),受本國基督教浸信會派的差遣,首次來中國傳教,定點廣東省的首府廣州一帶,此為基督教浸信會派在我國早期“播種”的開始。
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春間,我兩人同在黃縣華北浸會神學院讀書時,院方為響應南方教會籌備慶祝浸信會來華布道一百周年紀念,曾經派出以該院副院長臧安堂(中國人)和濟南教會牧師那約翰(美國人、譯音,原文名待查)二人為首席代表組成的代表團,前往廣州參加全國范圍的紀念活動。神學院師生也曾單獨成立了紀念籌備委員會。由聲樂家董吉亭倡議組成的紀念大會合唱團,我倆都曾參加過!鞍倌昙o念,浸會之光。叔牧來華,播種此方,靈恩灌澆,真道發煌,累累嘉果,收獲滿倉”的歌詞,迄今記憶猶新。院方主編的《華北浸會聲》季刊,還曾為紀念活動出過?。黃縣教區的紀念大會在城東小欒家疃圣會堂隆重舉行。參加這次紀念大會的中西牧職人員和信徒代表將近兩千人。
浸信會派在南方教區的活動,較華北一帶的開辟,約早三四十年。我們當年在學的黃縣華北浸會神學院,算是華北教區早期培育神職人員的搖籃。歷年來院求學的多是浸信會派的信徒。但也有一部分其他會派的。大致的情況是:屬于浸信會派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靈恩會及神召會派的居于次多數;其余信義會和耶穌家庭會等個別會派的,則只占極少數。浸信會派的學生,有來自本省青島、膠縣、高密、平度、濰縣、壽光、掖縣、招遠、黃縣、煙臺、益都、濟南、泰安、濟寧、兗州等各市縣的;也還有來自江蘇省的無錫,河南省的鄭州和開封,東北三省的大連,哈爾濱和牡丹江以及上海市各地的。靈恩會派的學生以來自青島市的為最多。神召會派的學生以來自東北哈爾濱、牡丹江的為最多。各教派學生來院深造的目的,都是為了專門“靈修”,學習《圣經》知識,精通教史教義,掌握傳道本領,以期能被培養成為有獨立傳教能力的教會神職人員,當年全國范圍著名的基督教神學院,只有南京的金陵神學院,北平的燕京神學院,滕縣的華北神學院,濟南的濟魯神學院等為數不多的三五處。這幾處神學院都是其他教派創辦的。浸信會派創辦的就只有華北浸會神學院這么一處。它曾經為基督教的傳播培育過大量人才,歷屆的畢業生,絕大多數擔任和兼任過各派教會的重要職務。
華北浸會神學院的來歷,可以遠溯到十九世紀的末葉。一八六〇年(咸豐十年)前后,美利堅合眾國南方浸信會聯合會(華稱美南浸會西差會)國外傳道部,開始派遣傳教士來登州。首派到蓬萊縣的美籍教士有海雅西(Haetwell)和高第丕(譯音,原文名待查)二人,到后來,海、高兩氏意見不和,高第丕拂袖去泰安,在那里募捐自立浸會,不再受差會的轄制。海氏本人仍留蓬黃一帶活動。當時適值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差會暫停教務撥款。海氏被迫曾一度去上海就職商務印書館翻譯工作,所得的勞動報酬,仍然悉數用作蓬黃傳教的活動經費。不久,浦其維(Pruit)也相繼被派到蓬萊,與海氏同工。那時他們為了活動的方便,都曾改穿滿清服裝,裝上假辮子,在黃縣城北宋家疃一帶,走鄉串戶,到處勸說人們信教。后來,海氏的女兒海愛璧(譯音,原文名待查)也在上帝面前立誓,自愿來華,同父親一起做“神工”。我倆在院讀書期間,都曾親身聽到海愛璧(當時海雅西早已辭世)介紹過她當年隨父從事“墾荒”活動的一些情況。據說當時中國人都不愿意,或者說是都不敢接近他們。原因是深怕眾人嘲罵自己是“二鬼子”。禮拜天,教堂里的鐘響過多遍,仍是人影不見。海氏父女沒辦法,就只好花錢雇些窮人家的孩子們,到教堂充數。海愛璧還曾經常替窮孩子們捉頭上的虱子,縫補破爛衣服,與他們同食宿。一些流落街頭的乞丐也被招來,管他們飯,教他們學唱贊美詩。用海愛璧自己的話說,“可就是打不動中國人的心。這些人動不動就不辭而別了。教堂里仍然是冷清清的,一點熱乎不起來”。直到一八九八年(光緒廿四年)九月五日,黃縣境內才第一次成立起教會來。當時載入教籍的信徒,僅有黃純德、李硯田、范用訓、浦其維、浦安納(浦其維之妻,美籍,譯音,原文名待查)、遲萬福、李延和、遲復興、李曲氏、范王氏、姜溫氏、姜范氏、李馬氏等十三人。
海雅西和他的女兒海愛璧在登州府嘔心瀝血多年,并沒有取得他們自認為滿意的進展?偨Y失敗的教訓,他們認為非先培養教會的支柱,有一批熱心于傳教事業的神職人員不可。后來就從黃縣城東南林家莊子的農民手里,買到一處房產,著手辦起了一處簡易神學。海氏殫精竭力辦神學多年,結果勞累而死。根據他本人生前的意愿,遺體沒有遷回美國,就埋葬在蓬萊縣有名的蓬萊閣東邊,老北山的石板底下,永為浸信會派信徒們所懷念。
海雅西辭世以后,辦神學的未竟事業,依據美南浸會西差會的安排,由浦其維接辦。浦氏接辦這處簡易神學之后,即被定稱為“卜氏神道學”。卜氏神道學名稱的由來,據說是為紀念美國愛教的信徒卜氏而命名的。卜氏當年曾以巨款捐做開辦蓬黃神學之用。信徒們懷念他對教會的貢獻,遂將他的名字定為學院的名稱。我倆在學期間的女生宿舍樓,就是當年卜氏神道學的上課樓,墻上還嵌有一塊紀念卜氏的石額。惟因事隔多年,鐫文的內容已不可復記。卜氏神道學的規模甚小,因當時自愿“為主獻身”前去就學的,本來就不多,經常不過十人。
在以浦氏為首的中西神職人員鍥而不舍的努力下,后來又在黃縣東的小欒家疃一帶,買到了大片土地,約計五百多畝。先在東面建起一幢長方形的工字樓,也就是后來供華北浸會神學院用的主體教學大樓,內分上中下三層。底層設有正副院長辦公室、教師備課室、職員辦公室和供教學用的兩處教室;二層是堂皇富麗的禮堂和供教學用的六處教室;三層謂之“守望樓”。后來用作學院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大樓的東西邊各有便門,南北還有直通的大門。主體大樓的北面和東面,辟有一處足球場和兩處籃球場。再北面是另建的一幢專供男師生用的八字形宿舍樓。西壁是附建的一幢二層的食堂樓。由主體大樓南去偏東百米開外,還有一處別墅式的獨院。院內有三幢二層樓,專供在校的女師生食宿之用。主附建筑的周圍,是開闊的校園。邊緣著意培植了《圣經》里記載的,有關制造“約柜”用的皂莢木樹。長到一米多高,園藝師就將樹頭剪平,形成自然的圍墻,其余的空地,遍植名花異草,看來環境清秀優美,確實是“靈修”的好地方。
當年按西差會的計劃和浦氏本人的設想,原擬在卜氏神道學的基礎上,逐步辦成一所多科性的大學。使之能成為浸信會派在華北的宗教文化活動中心。因此,繼卜氏神道學建筑群落成之后,西差會又追加了大量的撥款。再次在小欒家疃增建了教育用(后來的崇實中學校址),醫藥用(后來的懷麟醫院院址)和宗教活動用(后來聚會用的圣會堂)的建筑群各一處。全部竣工之后,浦氏就將神學院的規模大加擴充,劃分為文科、師范科、神科三部分 。文科(后改稱崇實中學)由海查理(海雅西的兒子,譯音,原文名待查)任科長;師范科由賴崇理(gamelide美籍女教士)任科長;神科由郭維弼(W.B.Geass,美籍牧師)任科長。浦氏本人總攬全局自任校長。教學內容除神科單純實施宗教教育外,其余各科從小學一直辦到大學,三科一體,統稱之為“崇實學院”。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進軍濟南之際,學院曾掀起過一場反基督教、爭取立案的學潮,美籍教士對此學潮十分惱火。郭維弼認為教會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教。學院可以不辦,也不能立案放權,當時受學潮的影響,學院一度陷入停頓的困境。這年末,神科的畢業生,就只有范明經一人。次年招收的神科下一屆新生,也只有秦學詩、戴玉田、陶道泉、韓芝真(女)等四人。
廿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華北各地的教務,盛極一時。信教的人數成倍增加,急需培訓大量的牧師和傳道人。一九三一年(民國廿年)通過美南浸會西差會和中國浸會聯合會共同召開的緊急會議,決定將卜氏神道學改組為“華北浸會神學院”,使之成為高級的獨立學院,專門承擔培養輸送神職人員的任務,在美南浸會國外傳道部和浸信會華北議會雙層領導下開展工作。特聘一九三〇年冬,由西差會推薦,偕夫人柯偶林(譯音,原文名待查)和兒子柯查理(譯音,原文名待查)遠程來華的牧師柯理培(C.L.Culpepper,美籍)任院長。華籍牧師臧安堂任副院長。并分別聘請了賴德博士(Dr.Lide美籍)、紐敦博士(Dr.Newton美籍)、賴崇理教士、賴守理(女,美籍。譯音,原文名待查)教士、郭維弼(W.B.Glass)牧師、范愛蓮(Franks,女,美籍)教士等幾位差會派人士和范明經牧師、秦學詩、董古亭、姜繼堯、孫鏡玉、王淑清(女)、董淑貞(女)、臧寶真(
女)、佟雁亭、溫復亭等幾位本國人士分任教職員,院經費大部分由西差會撥款,浸信會華北議會也負擔一小部分,經過這次改組和學院業務范圍的擴大,各地來院求學的學員,由卜氏神道學的十數人,猛增到七八十人。到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竟然增加到一百多人。凡來院求學的學員,男女兼收,年齡不限。只要“蒙神召選”,誓愿終身作教牧的人員,通過當地教會介紹或教會負責任的舉薦,均可報名,經院方審查批準,即可取得學籍,來院就學。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三省成立偽滿洲國。學院寄往東北的宣傳品,經常被扣留。華北教會同東北教會之間的聯系被切斷。東北各地的浸信會,從此自行成立滿洲議會,不再承認是華北議會的組成部分,東北各地教會雖還有學生來院就學,但它們已不再對學院承擔義務。學院也只能對華北議會負責,聯系范圍也僅限于華北各省市,原校長浦其維因年老體弱,不能堅持工作,自學院改組后,西差會安排他到煙臺市大馬路東段,衛靈女子中學后院,靠海邊的一座樓上長期休養。浦氏在休養期間,曾同煙臺煥文中學教師張子云先生,歷時兩年,一起翻譯成一本《馬太福音注釋》。脫稿之后,寄去上海由廣學會付印出版。被認為是一部文字簡明,義旨深奧的好注釋。
華北浸會神學院初建時,分設圣經、神學兩科。一九三六年后,又增設了高等神學科。凡具有高小文化程度或同等學力的信徒,均可報名加入圣經科學習,為將來升入神學科打基礎。文化程度不及高小的,還可先在預備班補習半年或一年文化課,再行正式并入圣經科學習。凡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或同等學力的信徒,均可報名加入神學科學習。一九三六年增設的高等神學科,是專為具有神學畢業資格或文化水平相當大專程度以上的神職人員,進一步做高深的研究而開設的。圣經科的學制為兩年,神學科和高等神學科的學制都是三年。學院還為因為工作纏累不得脫身的信徒,專設函授科,用信函指導學習。一九三六年秋季,學院還曾破格招收過一名盲生,配備專職教師,輔導他學習盲文《圣經》和鋼琴。此外,學院為滿足年老體弱或職務繁忙的信徒對“靈性修養”的需求,還特意保留了一定的旁聽名額。自愿報名旁聽的,不受年齡限制,課目自選,不參加考試,來去自由院方不加干涉。
課程的設置和要求。圣經科必須在兩年學程之內,逐卷逐章學完全部《圣經》,共六十六卷。明白《圣經》每卷的寫作時代年月、歷史背景,掌握其宗旨教義。神學科必須在三年學程之內,深入研讀全部《圣經》,通曉《圣經》的地理歷史,《舊約》的預言《新約》的應驗,信仰的確切理論等方面的教務知識。并專設了神道學、宣道學、教會歷史等專業課。圣經科神學科都規定漢文、音樂為必修課。此外,還開設了英文、希臘文、鋼琴三門選課,讓學生們任意選學。唯獨女學員還必須學讀《女子須知》,內容是關于烹飪縫紉管好家務衛生等方面的常識,一九三六年增設的高等神學科,是宗教學術研究機構的性質。三年學程之內,除對《圣經》各卷要做專題研究外,還單獨開設了哲學、宗教哲學、希伯來文、希臘文等難度更大的學科。院方規定,學員修業期滿,“靈性”修養被認為合于標準,累計各學年學科成績都及格者,學院承認其學歷。發給用中英兩種文字印制,由正副院長簽署并加蓋院印的畢業證書。院長還要親自贈給每個畢業學員皮面鎦金的精裝《圣經》各一部,留作紀念。
學院有男女學生會組織,以便協助院方團結同學,共同搞好全院事務。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由上學期的學生會主席,負責召集全體學員大會。選出本期自認為滿意的人,繼續擔任學生會分派的職務。包括正副主席各一人,正副會計各一人,正副靈修部長各一人,正副布道部長各一人,正副食務部長各一人。正副主席的職責是,召集學員會議,制定會議議程,指導協助各部搞好分管業務。正副會計的職責是,管理為布道募集的款項和學員伙食之類的賬目。靈修部長的職責是,主領早餐前和晚餐后各半小時的禱告會。正副布道部長的職責是,將全體學員分編若干布道小組。禮拜天分頭下鄉主領家庭禮拜。晚間匯集各小組活動情況,統一掌握,提供院方作為考核成績的依據。正副食務部長的職責是,由會計部支領現金,購買日用伙食物品,監督伙房炊事員搞好學員伙食。期末伙食費多有剩余,分別發還學員。少有結余最后改善生活花光為止。放學前,會計部將本學期現金收支清單,交由正副主席核對無誤,公布于眾。
學員在學期間的學雜費用,原則上由個人自行負擔,也有部分學員是由推薦他們的教會負擔。一九三六年后,院當局為照顧少數經濟特殊困難的學員,曾一度實行過勤工儉學制,院方購買面粉機,課后由部分參加勤工儉學的學員開動機器磨面粉。勞務所得用以彌補自己學用的不足。學院的學習生活,也和普通學校大不相同。早晨要由靈修部長主領“晨更祈禱會”。臨餐時,還要由一人代表全體作謝餐禱告。要不就是一齊背誦《主禱文》。之后,方得進餐。午飯和晚飯也是一樣。上課時,要師生一體先作五分鐘的祈禱,再開始授課。上午上完二節課,還有半小時的間隔禮拜,師生匯集二樓禮堂,或唱詩或祈禱或講經,每天如此。晚飯之后,又是一次夜禱會。由靈修部分派學員輪流主持。禮拜天的活動就更頻繁了。大部分學員要去城南關大禮堂做禮拜,另一部分當值的學員,還要分頭下鄉主領家庭禮拜,晚上趕回來參加匯報會。季末放假之后,多半要召開大規模的奮興會或夏令會,邀請有名氣的布道員前來講經。一九三七年就曾特邀過美籍老神學家山培博士(譯音,原文名待查)來黃縣講道一周。由賴德博士、賴守理教士和崇實中學校長王季生先生三人輪流替他翻譯,各界踴躍前去聽講,情況極盛一時。一年里最熱鬧的時刻,要算冬至后第三天的耶穌圣誕節。全院師生在這天,都要一齊動手張燈結彩,制作絢麗繽紛的“圣誕節樹”。一人化裝天降的“圣誕老人”,替眾人祝福。職工學員結合一起排演天使報喜之類的神話喜劇,夜晚學員還要三五成群分頭去院長教師宿地唱詩報喜!笆篱g遠近大小邦,皆當興起共頌揚,天唱地和喜不盛,基督生在伯利恒”的喧歌聲,此伏彼起。大伙歡天喜地地互以糖果花生之類禮品相贈。次日下午還要隆重舉行“圣餐”紀念活動,事先由牧師備好用細面烙制的無酵餅和葡萄酒。屆時信徒匯集圣會堂。由牧師將餅掰成碎屑,交由值事分贈與會信徒。此刻牧師就要禱告說:“主曾說過,你們拿去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舍的!比缓笤賹⑵咸丫品謩e斟滿小盅,同樣交給值事分送到每個信徒手里,全體一齊舉杯。牧師此刻又要再次禱告說:“主曾說過,你們拿去喝,這是我的血為你們而灑的。你們都要這樣做,為的是紀念我!狈泊朔N種,都足以說明神學院生活,別是一番天地。因此在這里上學的人們,都有同感,認為這不像是一所學校,簡直就是住進了古羅馬時代的修道院。學院雖說實行男女同學制度,其實男女之間的戒禁,異常森嚴。女師生宿舍遠處獨院。內有一座教士樓,兩座宿舍樓。每座樓單設會客室和禱告室,派專職女教士臧寶珍負責監護。女學員上下班或外出開會,都必須由臧寶珍領隊,俯首魚貫而行。在課堂和會堂里,要求男右排女左排分別就座。無事不得互通語言。平日未經監護人允許,任何人都不準越出獨院一步。男同學有事要去聯系,必須事先征得監護人的同意。女學員外出辦事,除規定要按制度請假外,還需有監護人伴隨,或者自行結伴兩人以上才準許行動。但還有一部分夫婦同院學習的學員,院方為他們在校園最南端,單設了雙人宿舍,日;顒尤纹渥员。
院長以下的美籍職教員,都享有西差會規定的優厚待遇,每人擁有一處堂皇富麗的眷屬樓。配屬的官話通譯、漢語文教師、書記、打字員、廚師、保姆等都是中國人。美籍人士的薪給報酬一般都比同職的中國人高過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差會準許他們每隔七年輪流回國公休述職一次。為期一年?梢詳y帶眷屬一起回去。如院長柯理培是一九三〇年十二月二十日來中國的,一九三七年六月十三日就曾回國公休述職,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八日再次回到學院。其余的美籍人士郭維弼等都是如此。他們當中具有教士職稱的女神工人員,多在上帝面前立誓終身獻身“圣工”永不結婚成家,像賴崇理、賴守理、范愛蓮、海愛璧等人。據我們所知,都不曾結婚。在教內人士看來,她們仿佛在“天路歷程”方面,跟隨主耶穌的腳步又緊一些似的。中國籍的教職員,條件就差多了。住的是雙人或單人的宿舍間,報酬在百元以上的,只有副院長臧安堂一人。其余的每月只不過是三五十元,就聘或解聘的權利,自然也都是美籍掌教人說了算。
院方聘任職教員的標準,并不單純依據資歷和文化程度,他們視為最重要的條件,是特定的教派信仰,院長柯理培對此問題極為關注!妒ソ洝纺┚怼秵⑹句洝,各教派的解釋很不一致?率弦回炗H自抓這卷的講授。別人講解他都不放心。據說,是為了“端正純真的信仰”。一九三六年我們在院期間,是學院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教師班子的陣容較好于往年。配備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柯理培(美籍)主授《摩西五經》、《啟示錄》、《信仰基本知識》
臧安堂(中國籍)主授《神道學》、《新約書信講義》
賴德(美籍)主授《新舊約知識》、《希臘文新約》、《宗教哲學》
紐敦(美籍)主授《哲學》、《圣經真理》
郭維弼(美籍)主授《教會歷史》
賴崇理(女,美籍)主授她本人著作《新約歷史》
賴守理(女,美籍)主授《新舊約史記》、《靈修指導》
范愛蓮(女,美籍)主授《圣經地理》、《圣經歷史》
臧寶珍(女,中國籍)主授《女子須知》
王淑清(女,中國籍)主授圣經科簡易課目
柯耦林(女,美籍)主授《英文新約》、《英文》
范明經(中國籍)主授《新約講義》
秦學詩(中國籍)主授《教會歷史》、《希臘文文法》
姜繼堯(中國籍)主授《保羅書信》、《新約四福音》
董吉亭(中國籍)主授聲樂、鋼琴、小提琴
溫復亭(中國籍)主授古典漢文
孫鏡玉(中國籍)主授現代語文
董淑貞(中國籍)主授鋼琴
田道一(中國籍)主授函授科業務
這年在校的學員,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年。共有圣經科兩個班,神學科三個班,高等神學科一個班,將近一百五十人。高等神學科是剛開設的,共錄取了五名學員,他們是,秦學詩,董吉亭,董淑貞,于信,韓積信。其中秦學詩,董吉亭,董淑貞三人仍然兼任本院圣經、神學兩科教師,于信后來學成去東北,任哈爾濱圣經學院院長。韓積信返膠縣,主持教會工作。
一九三七年(民國廿六年),日寇入侵,國難臨頭。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谷辗榛鸨槿甲鎳蟮。當時的華北浸會神學院也掀起風波,人們紛紛議論時局演變。由于人生觀世界觀的花樣特多,認識也是多種多樣的,部分師生關心“天國” 的事情,比祖國更要緊,堅信“天堂是我家,世界無可掛”。甚至竟還有人認為,戰爭的災難是上帝加給中國人的懲罰,根據是《圣經》上有記載。當年以色列人不遵守神的戒命,神就借巴比倫人的手,用刀兵懲罰過他們。學員之中,有不相信這般不近情理的說教,激于愛國主義的義憤,心想立即投筆從戎的,還要遭到非議。說當初主耶穌曾經這樣告誡過門徒彼得,“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他們的主張是,一切都得聽從主的安排,因為《圣經》上明說過,“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無休止的爭論堅持不懈,終于是各行各道。多數青年人毅然決然走上了既愛教又愛國的道路,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一九三八年(民國廿七年)之后,在外籍神職人員的主持下,學院掛起了星條的美國國旗。據說,這樣一來交戰國敵對的雙方,都不得侵犯第三國的利益。一九四〇年(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三日,日、美、英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學院的部分美籍人員奉召返國。另一部分沒來得及撤走的,包括院長柯理培在內幾位牧師和教士,遭到日本軍方的扣押,后來輾轉遣返回美國。華北浸會神學院,就是伴隨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被日本軍方作為美國財產被查封而結束。解放后,也沒有恢復。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一九四六年春,原院長柯理培以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隨軍牧師身份,乘軍艦在青島登陸。當時各地在青的浸信會教徒,曾隆重接待,表示歡迎?率系哪康,本打算去黃縣再度籌劃復建神學院。后因膠東解放戰爭烽煙遍地,徒眾分散各地信息不靈,無法開展活動而中止計劃。同年秋,柯氏偕原神學院副院長臧安堂去上海。在上海又同中華全國浸信會聯合會共同籌劃,另行創辦神學,后來利用國內外募集的大量捐款,在北寶興路浸會莊蓋起教學樓一幢,食堂樓一幢,男女宿舍樓各一幢。落成后,即行招學員。定名稱為“中華浸會神學院”。仍由柯理培任院長,臧安堂教授《新約》。一九四九年解放大軍橫渡長江,革命戰爭形勢席卷江浙,直逼大西南,柯氏失去久戀上海的信心,一九五〇年他走了,據說是去了香港。院長的職位,改由吳繼忠繼任。一九五一年冬季,中華浸會神學院的房產,被上海財經學院占用,該學院遂與南京金陵神學院合并。
一九八三年煙臺市人民政協召開六屆一次全委會期間,我們有幸會見了黃縣宗教界的代表,前華北浸會神學院的院友,市政協委員范恕之同志。據稱,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了全面認真的貫徹落實,黃縣早已成立起來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中共黃縣縣委統戰部的積極部署下,原華北浸會神學院的房產,已經按政策規定,多了妥善的處理。信徒們在禮拜天都可以按時去禮拜堂唱詩敬拜神。這些年也曾有美國的浸信會信徒,來黃縣旅游參觀。他們當中也有原在華北浸會神學院任教的神職人員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去年就有外國來賓,興致勃勃地在原神學院主樓前照過像。多數人一致反映,“中國的宗教政策,看來落實的很認真”,并表示回到本國,一定將這些情況告訴關心教會事業的人們。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