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4 14:17:49 來源:煙臺日報 【字號:大中小】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歲次甲申,煙臺地區發生了一場空前的自然災害,餓殍遍野,人自相食。如此嚴重的災情,史書不記,方志不載。時有現屬煙臺市萊山區西解甲莊人李永紹官戶部右侍郎,奉旨到江、浙視察漕運,歸途回鄉探親,目睹了這場災情的實況,悲痛命筆,寫下了一首七言古詩,為我們留下了一曲當哭的悲歌。
好在詩作不長,整抄如次:
甲申嘆
———康熙甲申歲薦饑
甲申之春人食木,哀哀那數只煢獨。嘆余適自江南來,千里榆皮總如沫。歸里慘目尤傷心,挈男抱女街頭鬻。鬻兒不出長跪求,一子不值一升谷?蓱z壯夫怯風吹,瘦骨僵尸累累伏。千村萬落寂無煙,炊餅如紙青蚨六。更有一事不忍聞,賣妻瘞子啖人肉。適有鶉衣過我門,其父昔年余家仆。歲在辛丑逢亂離,伴我東海竄山麓。爾時余年十余歲,朝夕趨承力頗戮。老仆泉下遺此子,饑饉喪亂同一軸。愧余口食尚維艱,延爾殘息日二粥。嗚呼!鵠面啼饑難論熟,安得高廩千萬斛,大庇一郡窮民果其腹!
這場自然災害,發生在史稱“康熙盛世”的時代,百姓餓得到了人吃人的悲慘程度,“康熙大帝”卻不聞不問。作為戶部右侍郎(如現在的財政部副部長之職)的李永紹,目睹了這場災難,他為什么不請旨救災呢?中庸之道,明哲保身,使其然也。顯然是地方官員為了保住烏紗,報喜不報憂,才發展到如此慘烈的程度。否則,李永紹回煙臺老家之前,不會不知道家鄉發生了如此嚴重的災情的。他是在回家鄉探親的情況下,趕上了這場災難,事出逢巧,進退維谷,他不會下車伊始,指手劃腳,越俎代庖向皇帝打報告的。由此可見,封建官僚制度腐敗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然而,李永紹畢竟身歷了這場災難,用詩的形式如實反映了當時的災難情況,如果沒有他的這首詩,我們今天又如何能夠得知,三百年前煙臺發生過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呢?
李永紹少年從鄰村新添鋪張夢得先生讀,張先生曾在他的課業上批曰:“爾詩酷似老杜,他年必為蒼生所累!
張先生一言中的,今讀《甲申嘆》,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老杜的余韻。李思樂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