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5 15:28:06 來源:煙臺日報 【字號:大中小】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形成緣于對媽祖的信仰,與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自宋朝以來,隨著航海家們的足跡所至,其影響遍及我國沿江沿海及東南亞各國,現已成為全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之源。
煙臺與媽祖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早在宋代,媽祖文化就已經由媽祖的故鄉湄洲島傳播到了膠東沿海地區。膠東地區的第一次崇尚媽祖高潮是在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后。據史料記載,那時元朝每年從南方運往京城的皇糧有400萬擔,其它商品貨物更是不計其數,海運規模非常浩大,沿我國東部海域經黃渤海,最后進入天津河到達大都。
膠東地區的成山角、登州(今蓬萊)和沙門島(今廟島)又是當時從江南到大都海上漕運的必經之地,大批過往船只匯集于這些地區避風和補給養,并登陸上香祈求平安。因為在人們心中媽祖成為佑護航行、拯救海難的神明,是戰勝困難和危險的一種動力。所以商人們干脆就在這里立媽祖分靈廟。當地漁家船戶受其熏陶和影響,他們在出海前后也要祈求媽祖(北方稱海神娘娘)保佑,進而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與媽祖信仰緊密聯系的媽祖廟在煙臺地區也得到很大發展,如煙臺著名的天后宮就有九座,分別為:沙門島天后宮、蓬萊天后宮、海陽天后宮、黃城天后宮、龍口天后宮、黃河營天后宮、養馬島天后宮、煙臺天后宮和煙臺天后行宮。這些天后宮除蓬萊天后宮完整保護下來外,余者或全部拆毀、或部分拆毀。整個煙臺地區的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有四處:沙門島天后宮、蓬萊天后宮、煙臺天后宮、煙臺天后行宮。
沙門島天后宮(今廟島顯應宮),是我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幾百年以來這里香火不斷、香客不絕,因此被稱之為“北方第一海神娘娘廟”。它坐落于廟島的北部,東西兩面面向大海,南北兩面靠著山,周圍有很多小島眾星捧月般的拱衛著它。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系福建船幫商賈醵資興建。沙門島建天后宮后,島名改稱廟島。
到了明代,隨著沿海航海業的發展和南北方貿易的擴大,信奉媽祖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也就帶來了顯應宮香火的隆盛和聲名的遠揚。顯應宮已成為當時我國北方沿海地區傳播媽祖信仰與文化的主要基地,南北海上航運的中心,近則黃渤海沿岸,遠至朝鮮和日本都受其影響。明崇禎時期是長島媽祖廟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他曾下詔立官廟,對媽祖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并御賜匾額“顯應宮”。此后又經過清代康熙、乾隆、道光等時期的擴建,長島媽祖廟的規模比原來更大,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包括外、中、前、后四院,以顯應宮主體建筑為主,三元宮、關帝廟、龍王廟等八大廟宇為輔的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座歷史久遠、價值無限、具有國際影響的天后宮,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毀,珍貴的建筑材料和宮內文物破壞殆盡,只有媽祖銅像被有心人暗中保護下來。這是目前存世的惟一一尊宋代銅身媽祖,今日的廟島顯應宮為八十年代新建。長島縣也多次對廟島顯應宮進行了維修和改造,基本恢復了鼎盛時期的規模,顯應宮的原貌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眼前,一些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逐漸恢復。如:“上元節燈會”、“三月二十三媽祖千秋節廟會”、“九月九廟會”、“春祠大典”等,吸引了大批的媽祖信眾,特別對海峽兩岸的溝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蓬萊是中國北方媽祖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傳播核心。蓬萊天后宮,位于丹崖山上,宋宣和四年(1122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毀于火災,現建筑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四進院落,沿南北軸線依次為正門、鐘鼓二樓、戲臺、前殿、垂花門、東西兩廡、正殿、東西耳房、寢殿,皆為廟宇式建筑。到宋朝的時候,登州港就已成為傳播北方媽祖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以此為中心向華北、東北乃至東北亞、北美洲地區傳播。
蓬萊沿海漁民有供奉海神娘娘之俗,每當新船下水,漁船下塢,特別是出海遠航,漁家人都要向媽祖祈拜。媽祖是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祇。正月十六是天后宮廟會,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往丹崖山天后宮,進香膜拜、求簽許愿、捐香火錢。周邊農村紛紛組織戲班、秧歌隊到天后宮對面的戲樓、廣場上獻演俚俗戲劇和大秧歌。
隨著煙臺海上貿易的發展,明初,煙臺逐漸發展成又一處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心。煙臺人便在臨海處建起了三間草屋,開始供奉媽祖。清雍正年間,人們集資把供奉媽祖的三間草屋擴建為初具規模的天后宮。之后周邊的村民、船戶、漁家生活居住的地盤逐漸擴大,周圍商號也不斷增多,奉祀媽祖的天后宮已不能滿足日漸增多的人們的祈愿和聚集之需,1850年(清道光30年)煙臺當地的商家、船幫、漁戶又集資對天后宮進行了重建,擴大了媽祖文化在民間中的影響,這里也逐步成為煙臺最繁榮的商貿中心和文化中心。據史料記載,1850年天后宮周圍已發展商號千余家, 1901年煙臺八大商家發起成立了商會,會址就設在天后宮南廳。辛亥革命后,天后宮又成了金銀交易議價市場,每天清晨,各商號均要派人到天后宮取回當日以金銀易銅錢、以金銀易銀元的標準比價。
重建后的天后宮位于市中心北大街中部,是一座擁有戲臺、山廳、鐘鼓二樓、正殿、后殿及配套建筑的大廟。除戲臺外,其余建筑全部毀于1974年。2000年在市政府的關注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對古戲臺進行了整修,襯托古戲臺的廣場也以新的風采呈現在人們面前。
1861年煙臺開埠,與海外各國交往日益頻繁,海上交通與貿易往來不斷擴大,煙臺成為北方重要的商貿碼頭。大海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交通便利和巨大財富,加快了煙臺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福建船幫商賈醵資開始在煙臺興建天后行宮,亦即“福建會館”。商定在福建泉州依當地式樣設計、采料、預制構件,乘帆船從福建運到煙臺組裝。從光緒十年(1884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經歷了22年漫長歲月,終于把這座展示閩南風采、顯示出高超藝術水平的恢宏建筑竟工。天后行宮坐南朝北,與坐北朝南、相距不到一華里的天后宮遙遙相對,這種一地雙廟現象是非常罕見的。天后行宮有門庭、戲臺、山門、大殿、后殿及東西兩廂組成,1958年因城建道路拓寬,后殿被拆,使其失去完整性。
天后行宮的梁、柱、木、石所雕無不精到,雕刻多為吉祥圖案、歷史故事、名人軼事、神話傳說、民間風情,走進天后行宮如同步入一座充滿奧秘的知識寶庫,這是我國北方惟一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媽祖宮廟,時稱“魯東第一工程”。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市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將天后行宮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拆遷民用住房上千平方米,新建廣場9000平方米,在廣場塑建了一座高4.1米的媽祖石雕像。
媽祖文化在煙臺的傳播,不僅僅是建了幾座廟宇,而是通過信眾的大量聚集和開展商貿及各種民間活動,達到文化和經濟繁榮。
天后宮和天后行宮周圍成為當時城市的文化、經濟中心。人們信仰、供奉媽祖,媽祖成為人們航海的精神支柱和崇敬的偶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日媽祖升天日,人們都要來天后宮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七月十五中元節則舉行盂蘭盛會,演戲酬神,同時各地船幫商賈還要進行物資交流,有力地推動了當地商業經濟的發展。天后行宮所在的街道“盂蘭街”(后改名毓嵐街)因此得名。
天后圣母殿內奉祀的媽祖神位,是百年前由福建湄洲祖廟分靈而來,大殿內的媽祖蠟像和殿內的陳列,是1988年由有關部門和煙臺有識之士、企業家資助塑造、恢復的。媽祖海一般的博大襟懷,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與教化作用,農歷初一、十五日、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日,眾多虔誠者自發來天后行宮進香膜拜媽祖,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人們便擺設供品,點香祈求平安,這一習俗沿襲至今。煙臺天后行宮順應眾愿,免費開放,并在此演出京劇、呂劇、大秧歌、跑旱船、雜耍、武術、威風鑼鼓表演等,這里已經成為煙臺祭祀媽祖和開展民俗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煙臺的民俗和歷史,了解媽祖文化的淵源及傳播,煙臺市博物館特在天后行宮內舉辦了《媽祖文化陳列》,并通過郵政部門發行了介紹宣傳媽祖文化的首日封和郵票。煙臺市博物館每年都在天后行宮隆重舉行紀念媽祖誕辰慶典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既弘揚了中華美德,又發揮了煙臺與媽祖文化密不可分的優勢,促進了與海內外華僑、臺灣同胞的文化、經濟交流。
煙臺的四大天后宮是媽祖文化傳播的見證,媽祖文化的發展,促進了膠東地區港口的經濟發展,反過來港口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媽祖文化的發展。媽祖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能夠扎根于時代,而且能夠與這個時代的經濟生活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進步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時代價值。
本報記者凌云鵬通訊員徐希強報道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