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1 15:29:09 來源:煙臺市史志辦 【字號:大中小】
1、秦始皇三登芝罘島
煙臺古稱之罘,又寫作“芝罘”,因北有芝罘島而得名。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三次東巡登臨該島。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東巡,“過黃(黃縣,今龍口市)、(chui)(福山縣,今福山區),窮成山(成山頭),登之罘”;公元前218年又東巡,“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公元前210年再東巡“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秦始皇三次東巡登臨芝罘島,其主要目的,一是歌功頌德,威儀四方,偶遇名山勝地,便刻石記功留跡。在芝罘島,即有《之罘刻石》和《東觀刻石》留于后世,其碑文載《史記》中;二是遍訪仙境,尋求長生不老藥。而芝罘島依其本島形狀,酷似一靈芝植于海中,“靈芝”,神草也,故引得秦始皇三次光臨。途中曾遇齊人徐福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再次東巡時,徐福又進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愿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為此,秦始皇“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然而,巨魚易殺,仙藥難求,就在射殺巨魚之后不久,在返回都城的路上,始皇帝即暴病而亡,宿愿終未能實現。
秦始皇東巡登芝罘、射巨魚,場面壯觀,影響深遠,后世傳為佳話。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詩中有生動描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雄才。......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qi)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福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2、徐福,即徐(fu),字君房,生活于戰國末至秦時期。齊郡黃縣(今龍口市)徐鄉人。當時徐福為方士,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航海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尋求長生不老藥,途中遇見徐福,他向秦始皇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有仙人居住,要求派童男童女數千人前往,入海向仙人求長生不老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徐福又向秦始皇謊稱,上次入海,途遇大鮫魚,沒有到達目的地,再一次請求派童男童女并攜帶武器、醫藥百工前往。經學者考證,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沖破艱難險阻,乘船東渡,途徑韓國到達日本,數年未歸,把山東半島的先進文化及工農業生產技術帶到了日本和韓國,使處于繩紋文化時代的日本列島迅速邁進彌生文化時代,對日韓兩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成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先驅,受到中、日、韓人民的世代敬仰。
徐福東渡作為中國航海史上最早的歷史事件和人類交往的文化現象,成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和海上交通的一大課題,引起中、日、韓以至整個東亞國家和地區人們的關注。徐福東渡這一歷史性的偉大創舉在齊魯文化和中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著名史學家何茲全教授指出,徐福東渡作為海洋文化的典型事例說明,齊魯文化乃至中華文化本身就兼有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兩個方面的內涵,二者不可分割。
3、全真道教創立
“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派”。是由宋代陜西人王重陽及其七名弟子在牟平昆崳山創立。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名王zhe)自終南山來到寧海(牟平),先后收馬鈺、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為徒,在寧海全真庵講道并創立全真道。主張道、釋、儒三教合一。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全真道不尚符(lu),不事燒煉;道士須出家,不結婚,并禁葷腥。全真道創立后,初期的講道場所在昆崳山“煙霞洞”。全真道后來發展為多派多支,主要是“海上七真人”各自創立的支派,稱“全真七祖”,即馬祖(馬鈺)遇仙派、譚祖(譚處端)南無派、劉祖(劉處玄)隨山派、丘祖(丘處機)龍門派、王祖(王處一)崳山派、郝祖(郝大通)華山派、孫祖(孫不二)清靜派。全真道以昆崳山為中心,東至榮成、文登,西至即墨、萊州,形成全真宮觀區。宋元兩代和明初,相繼建起昆崳山宮觀群、榮成槎山“全真洞”、萊州寒同山“神仙洞”、煙臺“玉皇廟”、“蓬萊閣”等著名宮觀。全真道由此蔓延至中國北方各地,與“正一道”形成北南兩大教派。
“全真道”的創立迎合了當時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意志,得到他們的賞識和保護,被用來維護封建統治。全真道重要代表人物丘處機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尊稱為“神仙”,號長春真人,并授權總領天下道教,掌管北京天長觀(今白云觀),全真道一時極為興盛。
4、奇山守御千戶所設立
明朝初年,倭寇襲擾山東沿海,十分猖獗。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1398),東瀛倭寇侵襲寧海一帶海疆,寧海衛直轄的百戶何福率兵抵御,在激戰中陣亡,鎮撫盧智被殺。三十一年五月,魏國公徐輝祖巡視山東沿海,認為山東沿海防御力量不足,難以扼制東瀛倭寇的偷襲,決定在膠東沿海增加防御力量,將現海陽、榮成、威海市環翠區境內的千戶所和百戶所增擴為衛的建制,設立了大嵩衛(海陽市境內)、成山衛、靖海衛(榮成市境內)、威海衛(威海市環翠區境內),并在現煙臺市芝罘區境內的奇山北麓增設了奇山守御千戶所,隸屬山東都督府都指揮使司直轄。由于這個千戶所坐落于古代奇山(現塔山)的北麓,因而稱之為“奇山守御千戶所”。
奇山守御千戶所設在距海岸約1公里處,建城池一座(后稱所城),所城全長約0.6公里,系磚砌墻,城墻厚2丈,高2丈2尺。城墻之上可行軍馳馬,城外四周人工挖掘的護城壕環繞所城,壕溝寬3丈5尺,深1丈。所城東南西北各設一門,東門稱保德門,西門為宣化門,南門為福祿門,北門為朝宗門。四門之上均筑有二層樓閣,一層為指揮所,二層為了望臺。此外,四門之上還筑有廟宇,東門為二郎廟,西門為三官廟,南門為財神廟,北門為藥王廟,城墻上建有四座較堅固的敵樓(與碉堡形狀相似),各敵樓之間建有12座半圓弧狀的堡,突出在城墻之外,可在三面觀察敵情而不留死角,并可作為臨時的屯兵處所。“所廳”建在北門里(今永發胡同),用于召開會議等。所城西北設有千戶所的衙門。城內的“十”字大街與四門相通,并建有環形的車馬道通達城墻之上。整座守御所背靠青山,虎視芝罘灣,是一座氣勢壯觀的軍事城堡。
奇山所建有規范的報警體系,在千戶所的防區內設有8座報警用的狼煙墩臺,自西向東分別是營后墩(宮家島)、木作墩(乳子山)、埠東墩(通伸岡)、熨斗墩(煙臺山)、現頂墩(金溝寨)、清泉墩(清泉寨)、石溝墩(石溝屯)、廟后墩(廟后玉皇頂),墩與墩遙相呼應,遇到敵情,即晝升煙,夜舉火,傳遞信息,形成一條沿海報警線。在8座狼煙墩臺中,最為著名的是熨斗墩臺,它位于奇山守御千戶所城北側海邊的一座小山上,此山因突入海面,狀若熨斗,因此,早年的芝罘漁民稱此山為熨斗山,后因設狼煙墩臺而稱煙臺山。
奇山所城建立后,長時間沒有發生重大倭寇侵擾事件,基本處于安寧太平時期。為此,清康熙三年(1664)將奇山所廢除,軍改民地,官兵解甲,從事漁農工商。奇山所的設立,為日后煙臺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5、煙臺開埠
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1858年6月、1860年10月又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增開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天津為通商口岸。1861年初,英國領事官馬禮遜到山東進行“考察”。認為登州口岸不適合于開放,原因是港口水淺,且沒有船舶避風場所。遂東下來到煙臺,認為煙臺有優良的港灣,適合船舶?。同年5月,清政府批準由煙臺取代登州為通商口岸。1861年7月(咸豐十一年六月),三口通商大臣(主管天津、牛莊、煙臺通商事務的官員)崇厚派直隸候補知府王啟增等人到煙臺籌辦開埠事宜。王啟增等人抵達煙臺后,經過短暫的籌備,將煙臺作為山東省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于1861年8月2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宣布開關征稅。此后,清政府又將登萊青道由萊州移到煙臺,登萊青道道臺兼任東海關監督,專司中外稅務。
煙臺開埠是舊中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過渡時期的產物。開埠以后,煙臺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海疆小鎮打破了往日的平靜,從此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從英國人于19世紀60年代初率先在煙臺設立領事館起,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先后有17個國家在煙臺設立了領事館,外國人直接參與管理海關稅務,幾十家外國洋行在煙臺開辦,外國大量過剩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煙臺,又從煙臺口岸運走廉價的土特產品。這種不平等的政治、經貿關系促成了煙臺的畸形發展,煙臺由此而迅速成為外國投資者的樂園、外國僑民的集中居住地、區域東西方文化中心、物資交流結算中心和貨物運輸集散地。煙臺也由此成為世人矚目的地方。
6、海陽地雷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海陽縣(今海陽市)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領導海陽人民反掃蕩、打游擊,號召民兵用地雷消滅日本侵略者。1943年5月30日,瑞宇村民兵隊長于鳳鳴在瑞宇、東村莊之間的公路上埋下兩顆地雷,炸死從行村出來搶糧的日偽軍5名;同年8月20日,趙疃村民兵隊長趙同倫帶領民兵趙乾江、趙守福在村西野虎嶺埋雷兩顆,炸死炸傷日偽軍7名。初戰連捷,充分顯示了地雷的巨大威力,也鼓舞了全縣人民的斗志,地雷戰在全縣范圍內迅速展開。隨著地雷戰的節節勝利,日軍飽嘗了地雷的苦頭,調來了工兵及探雷器。敵變我變,民兵埋雷的技術及戰術也步步提高。由起初埋“等敵雷”,發展到“飛行爆炸”、“將計就計”、“送雷上門”等多種布雷方式,使敵人防不勝防。在實戰中民兵們還發明了石雷,發揮山區石頭多和石匠多的優勢,就地取材,村村是制造石雷的兵工廠,隨地取一塊石頭把中間鑿空,裝上自制的土炸藥,就成為一個威力很大的石雷。特別是民兵們發明了一種天女散花雷,這種雷是把大塊石頭中間鑿空并裝上炸藥,然后裝滿碎石鐵片,一爆炸,碎石鐵片就象天女散花一樣飛濺。此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蝎子雷、魚鉤雷、頭發絲雷、子母雷、連環雷、天雷、水雷、膠皮雷等。這些地雷都在戰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谷諔馉幹,海陽涌現出膠東區以上民兵英雄150余人,有3個村被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稱號。海陽被評為“戰斗模范縣”。海陽地雷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楊祿奎事件
1945年8月,煙臺市迎來了首次解放,全市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用自己的雙手醫治戰爭的創傷,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在這種環境和形勢下發生了“楊祿奎事件”。1947年5月23日下午5時40分左右,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駐煙臺辦事處(簡稱聯總)職員史魯域琪,駕駛著一輛中型吉普車在煙臺大馬路東的森林路向南飛馳,迎面而來的人力車夫楊祿奎見車速過快,急忙向馬路右側躲避,史魯域琪卻毫不減速,眼睜睜地將楊祿奎連車帶人撞倒在地。人力車的車軸被軋斷,楊祿奎的后腦部破裂,血流滿地,其狀慘不忍睹。肇事后,史魯域琪見死不救,企圖驅車逃逸,被現場目擊的同胞李萬淮制止,他才被迫停車,將楊祿奎送到附近的醫院進行搶救。但因傷勢嚴重,醫治無效,楊祿奎于當日夜晚11時死去。消息傳開后,群情激奮。前段時間剛剛發生的“聯總”職員毆打兩名中學生和一名工人的事件,全市人民的憤懣尚未平息,又發生此等撞人慘案,人民更加憤怒了。全市的工人、學生等各界人士紛紛組織起來,采取集會、游行等方式進行抗議,聲討肇事者。中共煙臺市委、煙臺市人民政府、市總工會為了保障人民的權利,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聯合起來向“聯總”提出強烈抗議,終于迫使其接受成立治喪委員會、給死者送葬、撫恤死者家屬、賠償損失和公開道歉等條件。同時,設立煙臺地方法院臨時法庭,對肇事者進行公開審判。至此,“楊祿奎事件”得到圓滿解決。
震驚解放區的楊祿奎事件,以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告終。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后,第一次取得外交斗爭的勝利,這一勝利意味著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人肆意欺凌中國人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人民掌握了政權,翻身做了主人,自身權益不容侵犯,同時也向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者和維護者,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不容侵犯。
8、建設國家級沿海開放城市
煙臺市是國務院于1984年批準的首批國家級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在北京召開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天津、上海、大連、煙臺、青島、寧波、溫州、北海、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城市和海南行政區。會議研究了如何加快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步伐、進一步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等問題,確定要發揮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優勢,開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新局面,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按照中央會議精神,煙臺市從本市的經濟特點出發,確定了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四個方面內容。一是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改造市區原有企業;二是興建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是實行工貿結合,大力發展進料加工出口;四是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據此研究制訂了《煙臺市實行進一步開放,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方案》,方案就發展煙臺經濟、擴大對外開放提出一系列具體的目標和措施,制定了若干鼓勵來煙投資、經商的優惠政策,規劃了興辦煙臺經濟開發區的建制、規模和實施方案等。開發區的具體位置定在福山區境內的夾河以西、柳林河以東、柳子河以北、海岸線以南,規劃建設面積10平方公里,初期開發范圍為2平方公里。對此,國務院以(84)國函字149號文件批準了上述規劃方案。
1985年3月20日,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煙臺開發區的開工建設,標志著煙臺市城市發展邁進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