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3 14:39:19 來源:膠東在線 【字號:大中小】
萊陽張家塋原位于萊陽最高峰旌旗山南麓,現今為河洛鎮勝利莊村轄區,在萊陽市區往北約8公里處。是雙山張氏九世祖、明進士、大理寺卿張夢鯉的御祭陵園——“雙山張氏新阡”,在明清民國期間自然形成“萊陽張家塋”的簡稱。
陵園周邊三山環抱,溪流環繞。北山地勢由近及遠逐漸高至旌旗山主峰,東西有二山較矮,成筆架式,形成了“東文西武三山兜寶”之勢,是一塊少見的風水寶地。
張夢鯉,字汝化,號龍池,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1556年),是膠東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與張居正、戚繼光、董其昌等同朝為官,是戚繼光的兒女親家,曾任順天巡撫,多次擊退北虜、土蠻入侵,官至大理寺卿,從一品。他去世后明萬歷皇帝非常痛惜,“加賜祭葬”,頒“諭祭文”,耗費巨資在萊陽旌旗山之南劃地兩千畝,在“三寶山”位置為其修筑規;趾、明清罕見的“御祭陵園”,并謚號“節愍”。并命當時名臣參與喪葬事宜——著名書法家臨邑人邢侗撰寫碑文、禮部右侍郎唐文恪(萬歷14年狀元)撰寫神道碑、著名文學家馮琦撰寫墓志銘,而墓地石坊的石聯、石額、部分碑亭等都是由當時擅長風水堪輿的大書法家董其昌所寫。
張夢鯉墓位于寶地的主山前,左右文武二山的水環繞墓地流過,在陵園南匯合。以墓地為中心,向南延伸為中軸線,背后有陵園的北圍墻,東西寬約70米,南北長約180米,連同東面的御祭堂大殿小院共占地20余畝。陵園四周祭田約兩千畝地,統歸皇家御祭陵園所有。陵園四周群山環抱,林壑優美。呈現出“峻嶺千層日照顯旌旗之色,喬松萬樹風來聽鐘鼓之聲”的雄偉景觀。
墓地南大門前面有四柱三間隔的“雙山張氏新阡”石坊一座,為董其昌親書文字。據萊陽縣志卷三十三下十六頁《張廷尉夢鯉墓門石刻》記載:“雙山張氏新阡”石刻在旌旗山張氏塋前,石高一尺六寸,寬四尺六寸,字橫列,大可八寸,左有翰林編修董其昌書八字,字寸許。其左右石柱高五尺五寸,廣可八寸,鐫“乾氣鐘靈苞孕千年雄帶礪”“臺星矗秀巍峨四合拱兒孫”聯,字可四分,亦其昌書,瀟灑生動,至足寶也!藶榭h志原文。目前,石刻上聯和匾額照片已經由收藏者提供,下聯也已經查找到下落。
張夢鯉御祭陵園是國內罕有的大臣陵園,估計是明清以來有據可查的大臣陵園中最為壯闊的,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具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的陵園。根據張夢鯉后人張鐵硯撰文記載,“進南大門,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有魏然聳立高達5米的龍飾華表,在華表東西兩側各有碑亭一座,亭內矗立龍頭赑屃馱陰文玉雕碑,沿中軸線再向北為醒目的特大型龍頭赑屃馱巨碑,是奉圣皆專為旌表我九世祖張夢鯉的功績而建造的。再向前走,在中門基道兩旁排列有石人,石羊。石虎,石馬各一對”。陵園東有南北兩個小院,南院便門上書御祭塋三字,北院為饗祭堂大殿!傲陥@內還有策問碑、敕書三道碑、請恤典碑、賜恤典碑、開壙祭文碑等,均為董其昌、錢南園等多位明清大書法家的杰作,有極為罕見的文物價值”。
建墓以后,陵園由張夢鯉三個兒子的后人管理,陵園內雜務由欽命守墓人家族世代負責,祭田也由該家族負皇命世代耕種,不可擅自離開,以供應陵園的一切祭奠事宜。張夢鯉后人定期推選威望高的人任管理人——祭田的佃戶稱大掌柜,大山后村張薌南和張平甫曾任管理人。守墓人家族也必須定期推選主事人,以便于向張家管理人負責。每年清明、十月一、春節、張夢鯉誕辰、祭日,分居各處的張夢鯉后人都前來祭奠,守墓人要提前準備所有的貢品和器具,祭奠完畢之后所用貢品再由守墓人家族分送各支系長子長孫家里,名為交租子,長子長孫領到貢品之后名為吃租子,吃租子的人在村里和家族里威望頗高,受人尊敬,但是也責任重大,須有鄉紳之氣度和學識。祭奠所用物品必須復合要求,比如大餑餑,是用人抬的,做法是,先用小鍋做熟一個小的,再在上面敷上面,放到另一個大一號的鍋里面蒸熟,然后再敷上面,再換大一號的鍋,再蒸熟,如此下去,最后餑餑就是用人抬的了。分送租子的時候要切成很多塊,然后主事會安排人員分別到大山后、麻姑頂、張家庵、溪聚、亭山、于家店、古柳樹等村以及縣門前去送租子。按照當時的規定,只有后人才可以到陵園里面去祭奠,本家人平時誰要進去,必須要知會管理人,然后再通知陵園內守墓人的主事。外姓人是不得進入的,當地縣令官員進入,也需要由管理人和后人中威望較高的人同意,并安排好祭奠事宜,選定日期由管理人帶領進入。
從明末到清末,雙山張氏“一門九進士”,其中7人是張夢鯉的后人,涌現出的舉人、貢生、庠生200多人,在萊陽縣城的牌坊中有十多座是張夢鯉家族的牌坊,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張夢鯉家族是享譽山東的名門望族,因世居萊陽縣衙門前而得名萊陽縣門前張氏,在萊陽也稱為衙門前張家。張夢鯉是萊陽縣門前張氏的一世祖,雙山張氏的九世祖。也就是說,萊陽縣門前張氏,是山東登州府萊陽縣雙山張氏九世支系。整個家族自明朝以來直到民國、抗日時期,忠孝節義精神感召四方,為國為民貢獻突出,盛名遠播,且從未有劣跡傳諸民間。
1958年,為修水庫就地取材,把陵園石料毀壞搬走,用來修建大壩,陵園和張夢鯉墓被毀。文革期間,守墓人家族被揪斗,并被逼造反,張家塋再次遭劫,被徹底破壞一空,張夢鯉墓被掘。守墓人家族為搶占好風水好地氣,占據張夢鯉墓地建筑房屋,從鬧溝頭村西祭田(原居地)遷移到陵園圍墻內定居建村,取村名勝利莊。從此張夢鯉御祭陵園——雙山張氏新阡——張家塋不復存在。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