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10:52:00 來源:膠東在線 【字號:大中小】
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遍布海陽十余處鄉鎮,流傳輻射至海陽周邊地區。它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嚴謹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氣勢而著稱于世。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海陽地域文化的結晶。1980年春,海陽大秧歌這一地道的鄉土藝術登上了國家最高舞蹈學府,成為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學生必修課程。1981年9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把海陽大秧歌列為山東民族民間舞蹈重點條目。海陽大秧歌先后獲得國家級各類獎項30余項。2006年,海陽大秧歌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陽大秧歌源遠流長,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民風民俗、經濟狀況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海陽優越的地域狀況和文化景觀為海陽大秧歌的產生、延續和發展提供了肥水沃土。據《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撫、誥封武略將軍。弘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衍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
海陽大秧歌的節慶廣場演出
海陽大秧歌其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衛設縣后。海陽舊縣城依山傍海,鹽、漁業發達,海運方便,逐漸成為海陽經濟文化的中心。鳳城流傳一首民謠:“鄉下秧歌進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庇纱丝梢姾j栄砀枰殉蔀楫敃r慶賀節日不可缺少的內容,而縣城鳳城已是當時四鄉秧歌隊會集一堂競技賽藝的中心。
海陽大秧歌結構嚴謹,隊伍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由三眼槍、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其次是樂隊: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隨后是舞隊:一般扮有各類角色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其中又分為指揮者——樂大夫;集體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雙人表演者——貨郎與翠花;錮漏與王大娘,丑婆與傻小子、老頭與老婆、相公與媳婦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劇人物或戲曲雜扮者。
樂大夫是舞隊總指揮,在秧歌隊伍中地位極為重要,承擔著指揮秧歌、活躍氣氛以及點報節目的作用。在喜慶節日時他即興作詞,走在秧歌隊的最前面,扮相威嚴、舉止穩健,其舞蹈動作大都借鑒民間武術,多仿“八卦拳”、“螳螂拳”、“長拳”、“少林拳”等動作造型。
花鼓在秧歌隊伍中是一支有生力量。一般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擔任,鼓手們武士扮相,陽剛健美,排列在隊伍最前列,為秧歌隊開路、打場。表演時,隆隆的花鼓聲與鏗鏘的鑼鼓伴奏聲相互匯合,增強秧歌總體氣勢。鼓手們步伐矯健,動作敏捷,或“踏步”擊鼓、或“撲步”擊鼓……,前后跳躍,左右穿插,雙臂揮舞,右手持鼓槌在身體上下左右擊鼓,體現英雄氣概。
貨郎與翠花是引人注目的秧歌角色,取材于過去貨郎送貨、村姑選貨的生動情景進行渲染表現的。
錮漏與王大娘是觀眾非常喜愛的一對人物角色。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兒旱魃所變,它幻化為村婦王大娘寄居王家莊,錮漏是南天門土地神所變,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敦促王大娘歸天。藝人們依據民間傳說,選取二人由相見到相逗再至相互周旋的故事情節渲染加工,編排成一段表現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的舞蹈場景。秧歌中的錮漏匠詼諧、機敏,適時挑逗王大娘,王大娘則風流潑野、獻媚賣俏,二人激烈對舞,體現男愛女戀的嬉戲場面。
丑婆與傻小子是秧歌中風趣、滑稽、不受局限的人物角色。丑婆的表演以嘩眾取寵為要,時而瘋顛賣傻,時而忸怩裝嗔。傻小子與丑婆緊密配合,追撲嬉鬧,取悅觀眾。
海陽大秧歌演出程序分為拜進、串街、走大陣、耍小場、跑陣式、演場、拜出七個步驟。解放前,舞隊只扮十幾個角色,主要演唱秧歌劇,舞蹈部分只為招徠觀眾、開路打場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審美需求不斷發生變化,節奏緩慢的秧歌劇漸被冷落,已不占主要地位,而耍小場、跑陣式這些氣氛熱烈的表演程序則上升為秧歌表演的主體部分。
海陽大秧歌禮儀嚴謹,“禮節”被貫穿到秧歌表演中,這在其它的藝術表演形式中是不多見的。正月初一,海陽大秧歌就開始拜祖宗、拜神靈、拜尊長,再與鄰村互拜,一拜就是半來個月,其拜法也各有不同,最常用的是“三出三進”,這是秧歌隊員們扭得最起勁,跳得最歡快,舞得最有激情的時刻,將秧歌表演推向高潮。當拜廟、拜名人牌坊時,秧歌要行“三拜九叩”之禮,禮節肅穆、莊重,較之“三出三進”更加熱烈,是海陽大秧歌表演的“戲眼”,也是最能牽動觀眾心神的精彩一幕。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