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10:52:00 來源:膠東在線 【字號:大中小】
整理者:趙奎星 寧學娟
長島漁號,源于長島縣漁業區的砣磯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風帆時代漁民創造的一支闖海之歌。
早在清朝初期,漁民自行設計建造了巨大的木帆船出海作業。因為船大人多,勞動強度增加,需要一種具有權威性的號令來協調動作,統一步調,指揮生產。于是,以吆喝、吶喊為主要語言,以獨領眾合為主要形式,韻律優美,變化無窮的長島漁號便應運而生。清末民初,長島海洋捕撈業最為興盛,島上的大風船達300多只,是一支“海上勁旅”。他們常年活動在煙威、萊州、渤海灣和遼東灣一帶漁場,長島漁號也隨之傳遍整個渤海和北黃海沿岸乃至朝鮮半島。
據《長島縣志》記載,20世紀30年代,砣磯島后口村有只“大瓜簍”(船名)在煙臺港站錨(拋錨),適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翹”(船名)正要張篷出海,時值雨后,篷綆濕澀,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把篷張起來。砣磯島上有個漁號頭王文存,綽號“小鬼奶奶”即刻帶領伙計們靠了上去,一個“張篷號”,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來,在港的漁民無不欽佩。
長島漁號號詞簡單,語調粗獷豪放、堅定有力,是團結一心的勞動之歌,是向困難和災難發出的宣言。它在節奏和速度上的變化對每個勞動環節均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生產工具落后、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漁號能夠鼓舞人心,增強斗志,化精神為力量,成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
長島漁號主要有:上網號、拾錨號、豎桅號、掌篷號、搖櫓號、發財號、撈漁號、拉船號等。由于各種號子以不同的音調、速度、力度來配合不同的作業方式,所以各個號子之間差異很大,形成專號專用的特點。
2010年6月在半月灣表演—搖櫓號 (攝影:袁克廷)
“上網號”又稱“取網號、抽網號、撥網號”。它以每兩小節為一個節奏單元,交替、呼應在整個勞動過程之中。一般說來,在岸上整網或在風平浪靜情況下,多為慢號,其旋律性較強,速度舒緩,起伏也小,而在大海中遇上風浪或捕魚上網這類緊張作業時,則多為快號!罢婆裉枴庇纸小皬埮裉、撐篷號”,是以呼、應、迭置相結合的綜合型號子,領唱者的句尾與合唱者的句頭,緊緊咬在一起,構成二部輪唱形式!皳u櫓號”是無風時搖櫓所喊的號子,尤其在“搶風頭,趕風尾”之際,他們便以較快的節奏,表達急切的心情,令船員精神抖擻,使船破浪前進,迅速趕到漁場!鞍l財號”,又稱“廷鲅號、號子巴、夯子巴”。此號輕漫悠揚,柔中有剛,是長島漁號中最具代表性的抒情曲,整個旋律平穩緩和、悅耳動聽。
2007年6月漁號傳承人參加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榮獲優秀表演獎 (攝影:趙芳)
漁號伴隨漁民勞動和漁業發展而形成,無任何樂器伴奏,所有的漁號,基本無唱詞,以“虛”字為主,個別有唱詞的地方,也并不反映完整的內容。
長島漁號作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袒露著漁民狂放的個性,其凝聚力、向心力和權威的號召力十分突出,忠實記錄著風帆時代的闖海史實,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