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10:52:00 來源:膠東在線 【字號:大中小】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郎所創,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經過歷代武術家們的總結提煉和演變創新,螳螂拳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被列為全國武術競賽項目。
相傳,王郎偶見螳螂捕蟬之景,察其閃展騰挪、刁勾纏掛之技,細心領悟,又吸收了古傳十八家手法的精華,苦心鉆研,歷經實戰,終創螳螂拳法。
王郎之后,螳螂門曾在萊陽一帶傳承。有史可查、有譜可考的首位傳人便是萊陽小赤山人李秉霄。據萊陽人崔壽山在民國初年編寫的《螳螂拳譜》記載:“時海邑有附貢生李公,文學士也。赴秋闈不第,拋卻毛錐子,匿跡山泉,其所與交游者,類皆一時俠客,公得異人傳,能兼取內外兩家之長而兼之,獨于螳螂之術得其精粹。然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皆未能識!鄙鲜隼罟词侵咐畋!度R陽縣志》記載:“得其術者,惟趙珠”!按蟪嗌节w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傳海陽于山夼梁夢香(即梁學香),夢香傳化龍(姜化龍)……化龍則傳趙格莊宋耀坤(宋子德)”。
宋子德一生授徒極多,然能承其衣缽、得其真傳者,僅有名震武術界的“三山、兩亭、一郝”!叭健奔慈R陽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壽山,“兩亭”是指宋福亭、趙璽亭兩人,“一郝”是指煙臺郝家梅花螳螂拳。此外,成績突出的還有弟子紀春亭、“鐵胳膊”姜玉龍、姜吉和等。
李飛林與徒弟張波對練,照片提供:李飛林
從萊陽史料記載和傳承譜系看,螳螂拳在最初時(從王郎→李秉霄→趙珠→梁學香)是不分什么流派的,但從萊陽地域傳出后,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到煙臺、青島等地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場所遍布膠東大地,由于習練者眾多,逐漸發展為四大主要流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拳,煙臺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拳,煙臺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拳,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拳等。另外,還有十余種小分支的螳螂拳分布其它地域,也十分有名氣。
螳螂拳作為著名的象形拳,具有快速敏捷、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獨特氣勢,手法變化多端,異常迅猛,常令對手無可防范。堅持習練螳螂拳,對于培養人們的堅強斗志和敏捷應變能力作用極大。
具有悠久歷史的萊陽螳螂拳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佳話,至今人們對此津津樂道。1933年春,萊陽國術館館長李昆山在中央國術館(南京)舉行的全國國術國考中名列長兵器第一名,榮捧“銀盾獎”,蔣介石曾為其親書金匾“一支干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天下”。李昆山后任西北軍武術教官并兼任山東省西南鄉農學校校長。相傳,他在任西北軍武術教官期間,曾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大刀隊,數名螳螂拳師加入其中,在西北抗日戰場上痛擊日本侵略者,威震敵膽,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歷史的長河中,螳螂拳博采眾長,生生不息,一代代拳師們和廣大習練者不懈地追求其至高境界,不斷演繹著威振四海、光耀中華的傳奇故事。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