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10:07:00 來源:膠東在線 【字號:大中小】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日、月似從大海中躍出,特別是那神秘莫測,時常出現的海市蜃樓,明滅變幻,虛無縹緲,更是激發了膠東半島先民那無限的遐思和豐富的想象,幻想海上有仙山,仙山有神仙,神仙長生不老,隨之產生了有著區域特色,富有想象力的膠東半島神仙文化。這種神仙文化的影響,在先秦時期就擴散到膠東半島地區之外了,《史記.封禪書》記:“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闭f的是自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以來,就使人到渤海尋找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雖說渤海不單指膠東半島沿海,但從后來秦始皇、漢武帝東巡祠神求藥的活動范圍看,幾乎全部集中在膠東半島一帶。所以這里提到的渤海,也主要應是膠東半島北部沿海。這說明膠東半島神話傳說在先秦時期就有很大影響了。
一、秦磚漢瓦,齊地八神萊夷先民的崇拜神靈 天地和日月星辰是當時膠東半島民間崇拜的最高偶像,由此而產生了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四時主等神仙!妒酚洝し舛U書》記:齊地有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薄叭槐,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并勃(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時主,祠瑯邪,樞霸邶R東方,蓋歲之所始!薄鞍松駥⒆怨哦兄,或曰太公以來作之”。說的是八神名目自古就有,也有的說是齊太公以來制造出來的。但至少說明了在齊國初期,八神就已經是人們崇拜和祭祀的神靈了。
齊地八神中,天主在臨菑,與齊國的都城在淄博臨淄有關。地主,在泰山梁父,梁父即梁甫,泰山東南方的一小山,傳說中的東夷首領少昊之墟在此。兵主,在東平,祠蚩尤,因其是東夷族神勇的首領,被族人奉為戰神。齊國都城,少昊之墟,兵主蚩尤,這些都是現實存在的或存在過的人們崇拜的偶像。與山東內陸地區的天、地、兵三主不同的是,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的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四時主,是當時人們把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奉為了神靈。這樣的神靈更神秘,也更具吸引力。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四時主產生的區域,和山東內陸地區天、地、兵三主所在的區域一樣,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日主,祠成山(今榮成市成山頭)。不僅因成山頭在中國大陸臨海的最東端,是大陸最早迎接海上日出的地方,是祠日主之地的最佳選擇。成山所在的區域也是膠東半島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期,這里就設置了不夜縣,“不夜,有成山日祠”。西漢時期的不夜縣,曾是古夜國所在地!洱R地記》載:“古有日夜出,見于境,故萊子立城,以不夜為名”。盡管這樣的記載帶有神秘色彩,但至少可以說明成山在萊夷時期也非荒漠之地,能夠創造出祠日主文化,成為祠日主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月主,祠萊山(今龍口市境內)。萊山乃秦、漢時期中國八大名山之一,能得此重名,顯然靠的是古萊國的文化,萊國曾經是東方有影響的大國,曾統治過膠東半島絕大部分區域,在萊山之北是西周時期萊國都城歸城所在地,《漢書.地理志》記,“黃(黃縣,今龍口)有萊山松林萊君祠”。月主祠之萊山,也就很順理成章了。
陰主,祠三山(今萊州三山島)。三山島附近的過西村,據考是夏代方國所在地!妒酚洝诽扑抉R貞《索隱》:“過,寒浞之子澆所封國也,猗姓國。晉地道記曰‘東萊掖城有過鄉,北有過城,是古之過國者也’”。這是歷史上能查到的有記載的膠東最早的封國了。
陽主,祠之罘(今煙臺芝罘區境內)。之罘在先秦時期是著名的港口轉附!褒R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而且這里還出土了膠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古人類遺址,距今約7000年的白石村遺址,這都說明了之罘同樣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背景。
四時主,掌管四時,即古代的天象、歷法,祠瑯邪(今膠南市瑯岈),樞,《漢書.地理志》記載:“越王勾踐嘗治此,起館臺,有四時祠!!秴窃酱呵铩芬灿,越王勾踐曾“徙都瑯邪(琊),立觀臺以望東!,也說明了瑯邪在先秦時期就是十分發達的古代都會了。
二、始皇贏政,東巡祠神徐福上諫祈福佑江山
膠東半島沿海地區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四時主產生的文化背景,與毗鄰大海的神秘,歷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關。這樣的文化背景派生出了仙山、仙人、仙藥的傳說,先秦時期的許多王公貴族,包括后來的秦始皇、漢武帝多次膠東半島來祠神求藥,一是出于對東方文化,特別是對日、月、陰、陽和四時五位神主的崇拜和敬畏,再是為了達到自己長生不老的私欲需要,正是這二者的統一,使先秦時期豐富和發展起來膠東半島的神仙文化,其影響力在秦漢時期達到了她的極盛時期,為中國道教的產生做好了思想上和隊伍上的準備。
膠東半島神仙傳說的巨大影響,使得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也踏上了東方祠神尋仙之路。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說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東巡祠八神,祈求福佑。但從《史記》的記載看,對天主的祭祀,“其祀絕,莫知起時”。秦始皇及后來的漢武帝到原齊國地祭祀八神,多是直奔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祭祀的是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的五位神主。秦始皇的這次巡游,“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向秦始皇談及海上有仙山、仙人的方士“不可勝數”,由此可見,膠東半島神話傳說影響之大,方士數量之多。秦始皇東巡膠東半島,“并勃(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瑯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瑯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鼻厥蓟蔬@次東巡,途經黃縣(月主所在地),攀成山(日主所在地),登之罘山(陽主所在地),再登瑯邪山(四時主所在地),都是神主之地。秦始皇還在瑯邪停留了三個月,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瑯邪臺下居住,免除了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東方神主和膠東半島文化的崇拜和敬畏。
公元前219年的這次東巡,徐福等人上書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徐福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惫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之罘,刻石”,表白自己“廣施文惠,明以義利”,“群臣嘉德,祗誦圣烈”的功德。秦始皇這次東巡,《史記》里雖然沒記行禮祠神之事,但秦始皇費時費力來到膠東半島,“登之罘,刻石”,祠神求仙也必定是其東巡的主要目的。秦始皇經過煙臺的芝罘以后,繼續沿海東進,忽然看見海中有一座小島,島上水草豐美,駿馬呈祥,秦始皇因此把這里御封為“皇宮養馬島”,并下令各地選馬派員,進島養馬訓馬,專供御用,養馬島由此而得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來到膠東半島,還是為了尋仙求藥,祈求神靈的福佑!妒酚.始皇本紀》記:“方士徐市(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徐福再次游說秦始皇說:“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愿望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駑射之”。秦始皇“乃令入海者賁捕巨魚具,而自以連駑侯大魚出射之。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蓖恰妒酚洝防,但說法不一樣,《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卻是這樣記的:徐福說:“臣見海中大神,曰:‘愿請延年益壽藥!裨唬骸昵赝踔Y薄,得觀而不得取!谑浅荚侔輪栐唬骸撕钨Y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鼗实鄞笳f,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蔽覀兘裉鞜o法論證徐福到底說得什么,但不論說得哪一條,都展現了膠東半島神仙傳說那特有的魅力!妒酚洝し舛U書》里記,秦始皇“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說秦始皇希望能得到海中三神山中的長生不老藥,沒能如愿,回來的路上在沙丘宮病死。
三、漢武大業,膠東半島尋仙求藥方士起波瀾
史書有記載可查,漢武帝有九次來到膠東半島,或在海上,或在陸上,行禮祠神,尋仙求藥。漢武帝深信膠東半島乃神仙之地,漢武帝的重要謀臣、以滑稽諷諫見長的東方朔也曾說:“神州,東海(當時黃海稱東海)中,地方五百里有不死草生瓊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復之,皆活!痹缭跐h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就曾“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尋找安期生等仙人。漢武帝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后,也效仿秦始皇親自東巡膠東半島,祭海求神。
《史記.漢孝武本紀》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47歲的漢武帝開始“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漢武帝這次東巡,“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于是漢武帝增派船只,“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漢武帝還“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給方士驛車,并秘密派出了數以千計的使者去尋找仙人。司馬遷用了“以萬數”,“數千人”,“以千數”來形容當時神仙鬼怪的傳說在膠東半島沿海一帶的盛行及方士數量之多。夏季,漢武帝再次東臨海邊眺望,“冀遇蓬萊焉”,希望能見到蓬萊仙山和仙人。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漢武帝“至東萊(東萊郡,轄膠東半島東部地區),宿留之數日”,“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又派出數以千計的方士去尋找神仙奇物,采集靈芝仙藥。還到三山島(陰主所在地)附近“禱萬里沙,”以求神靈福佑。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漢武帝“北至瑯邪,并海上”,來到瑯邪,以求神靈福佑。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10月,漢武帝“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土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漢武帝考察入海尋仙和方士求神的結果,發現沒有一個人的話應驗。但漢武帝又派出了更多的人去尋找,希望能遇到神仙。太初元年12月,漢武帝再次“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遙望而拜祭蓬萊仙山,希望能到達仙人居住的異境仙庭。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又“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疤熳右娴挿绞恐钟卣Z矣,然終羈縻弗絕,冀遇其真!睗h武帝雖然對方士們的荒唐話越來越厭倦了,然而卻始終籠絡著他們,不肯與他們絕斷往來,總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神仙。
《漢書.武帝紀》記載,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漢武帝“幸瑯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薄,槴e、成山、芝罘,是祠四時主、日主、陽主之地,漢武帝來此三地,一是禮拜三神主,祈求神靈福佑,二是繼續尋求見到仙山、仙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四月,漢武帝“幸不其(不其縣,嶗山在其轄區),祠神人于交門宮”。說漢武帝在不其縣交門宮祈求神靈。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漢武帝以68歲的高齡,再次“行幸東萊,臨大海!睂@次求仙,《資治通鑒》還做了這樣的記述:“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諫,上弗聽;而大風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馀日,不得御樓船,乃還!闭f漢武帝想親自入海尋找仙山,群臣勸阻,漢武帝不聽。然而風大浪涌,無法控制樓船,漢武帝在海邊呆了十多天,只好返回長安.三月,漢武帝對屢屢尋仙人仙藥而不得的方士“皆罷斥遣之”。
四、東方文明,萊國“五主”道教文化發祥地
膠東半島沿海地區遠離秦、漢時期的都城,當時的車輛、道路條件,往返一次至少得一、二個月,而且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但膠東半島神仙文化,萊國境內“五主”日、月、陰、陽和四時之神卻對秦皇、漢武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秦始皇癡迷了終生,最后還死在了祠神求藥而不得的歸途中;漢武帝比起秦始皇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后半生九臨膠東半島。這些由皇帝親自帶領,大規模的祠神求仙活動,擴大了膠東半島神仙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壯大了膠東半島地區,乃至全國的尋仙求藥的方士隊伍,為道教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為道士的出現做好了隊伍上的準備。膠東半島神秘而充滿幻想的神話傳說,秦皇、漢武等東巡祭海求仙的故事,“數以千記”、“以萬數”、“不可勝數”的龐大方士隊伍,使膠東半島處于濃厚的宗教神秘氛圍之中。這種氛圍,顯然是孕育道教文化產生最適宜的土壤。
以膠東半島為主要地區而盛行的探險求仙的方士之術,形成了后來的神仙家,即方仙道。早在漢武帝時期,膠東半島地區的方仙道家們就有了自己傳道的活動場所了!稘h書.武帝紀》記:漢武帝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視神人于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作《交門之歌》!薄稘h書.地理志》記載:“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薄逗鬂h書.逸民列傳》也記載了逢萌到嶗山修道:“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今濰坊昌邑)人也”,因王莽殺其子,“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及光武即位,乃之瑯邪勞山,養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唐李賢注:勞山“在今萊州即墨縣東南,有大勞、小勞山!币簿褪墙裉斓膷魃。嶗山《太清宮志·開山始基篇》也記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嶗山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宮!彪m然《太清宮志》的有些記載還有待考證,但《漢書》、《后漢書》的記載就足以說明,嶗山在東漢末年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出現之前,作為其前身的方仙道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有組織,有場所的活動了。被北魏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譽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崳山也是道教圣地,清《山東通志》記載:“麻姑,王方平之妹,漢恒帝時,修道于牟平之姑余山,今姑余山一名昆崳,仙跡俱存!闭f“仙跡俱存”,主要指昆崳山現在仍保留有唐、宋時期的“麻姑梳妝閣碑”。麻姑修道于昆崳山也可能是傳說,但晉葛洪《神仙傳·麻姑傳》記,漢孝恒帝時,麻姑“見東!,“到蓬萊”,這至少可以說明麻姑在“太平道”創立之前的漢恒帝時期,曾修道于膠東半島沿海一帶。 《中國道教》一書指出:“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皆為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衍化為道教的修練方術,神仙方士也逐漸衍化為道士!碑斎,這種“衍化”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過程,但方仙道是道教的思想源頭,方士衍化為道士,已是中國道教界的共識。南懷瑾先生在其所著《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一書中也指出:“道家的神仙方士之術,到漢武帝之世而昌盛,開啟后來東漢、魏、晉道家神仙方術思想的基礎。再變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钡澜坍a生后,繼承發展了長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使之成為最核心的教義,道教的教理教義和各種修煉方術,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的。神仙傳說與方術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來源。所以說膠東半島神仙文化的影響并未因漢武帝對方士“皆罷斥遣之”而終止,其影響只是改換了一下形式,融入道教文化,為東漢時期中國道教文化的興起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以更高的文化形態對中國社會產生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劉玉濤,畫家,山東龍口人,字鏡波,筆名雨韜,或“萊人”。堂號“耕耘堂”,故亦稱“耕耘堂”主人,“聽海觀濤”網易博客博主。先后畢業于山東煙臺藝術學校、天津美術學院。擅油畫,學師而不圃,中得心源,油畫作品曾參加過國家、省、市畫展并獲獎。中國畫師從于徐悲鴻大師再傳弟子“梅花張”張漢先生,為嶺南畫派。2019年舉辦《江山如畫》師生畫展。其油畫、中國畫作品、學術論文、散文雜記發表于國內外各級報刋。
著作《丁氏故宅》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參與政協山東省委員會編寫《記憶山東》一書、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政協煙臺市委員會編寫《煙臺區域文化通覽》(龍口卷)一書、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參與龍口市博物館編寫《丁氏故宅研究文集》一書、由北京華齡出版社出版。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編寫《龍口歸城》(上下卷、中英文)膠東半島地區青銅時代國家形成過程的考古研究、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散文《夏天的記憶》入選《膠東散文年選》(2019)。散文《老宅花季的故事》《家的味道》入選《當代散文》《海外文摘》《川魯現代散文精選》(第二卷)《膠東散文年選》(2020)!渡交辍啡脒x《人民日報》數字網等報刊。
現為龍口市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副館長。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山東省博物館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赌z東散文年選》副主編。山東省散文學會煙臺創作之家副秘書長、龍口創作之家秘書長。煙臺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煙臺油畫學會理事。龍口市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皖白畫院特聘畫家。龍口市政協第十一屆、十二屆委員會委員等職。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