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8:41:00 來源:膠東在線 【字號:大中小】
新時代培養記者的新思路
——評《融媒體時代的新聞采訪與寫作》
魯東大學融媒體研究院 楊鵬程
融媒體時代,H5新聞、數據新聞、短視頻新聞、VR新聞等各種嶄新的新聞形態相繼呈現,進一步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為新聞傳播事業的進步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然而,處于融媒體時代的記者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傳統的新聞業受到新型媒介技術與市場的沖擊,面臨著生產模式的變革與重塑;而新型媒介技術與市場又在推動非專業人員從事新聞生產,假新聞、謠言等信息在網絡泛濫成災,不利于構建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網絡生態。新聞記者也在變革創新與堅守傳統之間艱難探索。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從融媒體語境中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和掌握新聞,并準確把握變革創新與行業傳統之間的量度,提升自己在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業務水平,在《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與寫作》這本書中能夠找到答案。
要想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記者,首先就是要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媒介環境是怎樣的,它對新聞業產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未來的新聞業又將會面臨怎樣的局面。本書共分為新聞基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重要新聞形態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緊緊圍繞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變”與“不變”展開了論述——環境在變,技術在變,受眾需求在變,傳播方式在變......新聞工作的基本職能不變,基礎實用的新聞理論不變……本書能夠讓學習者深刻體會到我們所生存的媒介環境的真實形態,幫助學習者認清媒介環境對新聞業的影響,引導學習者清楚認識融媒體環境下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工作流程,由淺入深地闡釋了融媒體語境下新聞記者應知卻未知的知識盲區,并對未來的融媒體報道做了展望與預測。
書中強調要傳承新聞傳播傳統基因,這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雖然在新媒介技術和市場的雙重壓力驅動下,完成一個完整的新聞報道所需的流程更加復雜,新聞工作也更加繁重,但最不應當忘卻的就是新聞傳播的傳統基因。我認為新聞傳播的傳統基因應該自始至終的伴隨著新聞工作者,并將之作為認真踐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源泉與動力。傳承優秀的新聞傳播傳統基因,也就是為在融媒體環境中應對更加復雜多變的新聞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書中在對新聞理論的論述過程中很好的體現了新聞記者所具備的職業素養,以客觀、中立的態度來為學習者展現事實,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引導性。書中整合梳理了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相關理論,原以為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但真正讀起來就發現本書簡單易懂。本書不是對理論的簡單堆砌,而是為學習者講述傳統理論的同時靈活地結合當下媒介環境,既有基礎理論,也有前沿學科知識,內容豐富,案例多元,框架完整,詳細闡釋了我們如今所處的新聞傳播的環境是怎樣的,新聞理論是怎樣演變的,在新舊理論更替中,將理論的精華部分與當下媒介環境相結合并作了新的詮釋,便于我們更好的把握新環境下的新聞傳播規律,深刻地指出了在融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的發展方向。
書中并未直接對新聞基礎理論的概念給出標準定義,而是摒棄了傳統書籍直接下定義的敘述方式,并進行追本溯源。書中通過介紹新聞理論相應的發展過程,客觀還原了新聞理論的真實面貌,讓學習者深刻了解每個理論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習者明白每個新聞理論所對應的范式,使學習者能夠深刻體會該理論的歷史發展脈絡是什么,啟發學習者去探尋新聞理論的源頭,讓學習者不僅可以知道“是什么”,還能知道“為什么”。例如書中引入拉斯韋爾、施拉姆等一些學者的經典理論,引經據典,內容詳實,既回歸了經典的理論,又追溯到理論的源頭,還能深度探究該理論在當前環境下的可適用性,形成了完整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圖景,避免讀者因為片面認知引起的刻板印象而造成對新聞基礎理論的誤解,培養記者具備更加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從源頭上避免在今后新聞業務實踐中犯下低級錯誤,進一步提升記者的整體水平。
另外,書中這種梳理歷史發展脈絡來探尋新聞基礎理論、追溯理論源頭的方式對于我進行學術研究也有很大的啟發性。我們在閱讀其他一些書之后的知識層面幾乎就只能停留在是什么上,而缺乏對基礎理論的深入理解,不利于探索精神的養成。在本書所特有的對新聞基礎理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的指引下,讓我對今后的理論研究有了追本溯源的想法,以期對某些內容有更深的了解,渴望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未知的學術世界。
相比其他書籍,本書的展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書中拓展閱讀和案例賞析等部分采用了掃一掃二維碼的形式,實現了紙質書與新媒介技術的完美融合,向學習者展現了融媒體時代新媒介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學習者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看到相關的文本、圖片、視頻等內容,就可實現從課堂時空到現場采訪時空的“窗口”轉換的動態化,可以讓我們從網絡提供的不同場景中閱讀到豐富的內容。學習者暢游在本書建構的多元采訪時空,沉浸在優秀記者的專業素養所營造的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開拓眼界的同時,激發學習者對提升個人新聞業務能力的渴望,激勵學習者養成“見賢思齊”的上進心,以求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業務能力。此外,拓展閱讀和案例賞析等部分在書中給出一部分內容之后,需要學習者使用媒體設備掃一掃書中的二維碼,為學習者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親自動手、親自查閱感興趣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網絡獲取未知信息的品格。如拓展閱讀中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看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傳播學院吳惠連教授與清華學生的對話內容,講述了該教授如何進入新聞界,真實再現了教授與學生的對話,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既是對場景的再現,也是對教授真實經歷的展示,能夠讓學習者學習到教授進入新聞界的經歷,也能從教授身上學到難得的專業品質。
書中的拓展閱讀和案例賞析等部分包括很多優秀的新聞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使學習者深刻體會到優秀新聞作品的魅力,加深對如何完成一部優秀新聞作品的認知,在品鑒優秀新聞作品的過程中提高模仿能力。英國行為生態學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了模因論。模因論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概念是模仿。學習者可以在對優秀新聞作品案例的模仿中找出自己的實際水平與優秀新聞作品的差距,進而彌補自己的不足,彌合由于工作經驗、個人經歷等原因造成的知識鴻溝,并適應融媒體時代寫作的節奏。
融媒體時代多元化的傳播方式讓學習者的注意力十分有限,要想讓學習者在拓展閱讀和案例賞析等部分真正體會到優秀新聞作品的魅力,需要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進行不斷地精準篩選,才能篩選出吸引讀者注意力、適合學習者閱讀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本書中所引用的拓展閱讀和案例賞析等部分極具吸引力和代表性,這也能體現出本書作者在篩選優秀作品時,對本書所傾注的時間和精力是巨大的。
在章節后的課后思考與練習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問題十分靈活,每道題都對應著前文中所述的理論知識,注重對前文所講理論的實踐,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習者重溫理論知識,能夠很好的鞏固前文所學,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章節后的問題結合新的媒介環境,而不是死板的對前文內容的提問,有利于引導學習者對有關的理論內容作深度思考,培養學習者的發散思維。
值得一提的是,學習者可以在書本中學到很多優秀記者的采訪經驗和采訪技巧,書中將優秀記者在新聞工作中用到的一些經驗和技巧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樣就能夠讓學習者在實踐過程中少走彎路。當然光“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書本中沒有的問題,這時候還要依靠個人扎實的新聞專業基礎功底和隨機應變的反應能力,并慢慢積累適合個人和順應時代的工作經驗,進而不斷提升新聞實踐能力。書中的新聞背后板塊還為學習者講述了新聞報道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有助于啟發學習者在新聞實踐中養成獨立思考、抓住報道機會等應當具備的素質,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新聞記者要扎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增強“四力”對新聞記者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度诿襟w時代新聞采訪與寫作》準確把握新聞業變革創新與行業傳統之間的量度,為新時代培養新記者提供了寶貴的新思路,既讓學習者清楚認識了新的媒介環境下新聞傳播的“變”與“不變”,幫助學習者打好堅實的新聞理論基礎,又深度結合新的媒介環境對新聞采訪與寫作工作作出了創新性的探索,讓學習者了解了當今時代以及今后新聞工作的發展方向,為新時代新聞記者的教育提出了創新性的理念。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