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鐵骨赴刀叢,戮力殲敵立戰功;唯有犧牲多壯志,馬革裹尸千古風。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
2015年1月26日,民政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公布了19.8萬抗美援朝烈士名單,僅山東省就有1.97萬余人,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志愿軍24軍70師208團擔架連戰士張謙棟烈士便是其中的一個。
抗美援朝戰爭,正值新中國百廢待興之時,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的數百萬英雄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暴英勇頑強浴血奮戰,以劣勢裝備擊敗擁有現代化武器的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將敵人從鴨綠江邊驅趕回三八線以南,最終迫使敵人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自1950年10月19日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歷時2年零10個多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有陸軍27個軍、空軍12個師、炮兵15個師以及坦克兵、鐵道兵、工程兵、后勤衛生兵運輸兵、擔架兵、公安部隊等共240萬和60萬支前民工計約300萬人參戰,殲敵(包括斃傷俘)109萬。共實施了第一階段五次大規模戰役以及第二階段的“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同時間,還在規模較大持續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美軍第9軍發動的旨在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控制權的“金化攻勢”;最后一次是1953年7月中旬的“金城戰役”,此役為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性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個勝利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張謙棟烈士1928年2月出生在山東省黃縣龍東區古現村(現山東省龍口市北馬鎮古現村)一個貧苦農家,父親張豫喜給地主抗活當長工,母親雙目失明,下有一弟一妹,妹妹三歲時送給鄰村一戶徐姓人家當童養媳,弟弟在他南下后1949年10月也參軍到了部隊。
張謙棟英姿勃發,濃眉大眼,相貌堂堂,身材魁梧,山東大漢。
1947年6月,他19歲參軍到了膠東軍區后,立即被編入“華東野戰軍”9縱。
抗戰勝利后,許世友所指揮的膠東軍區主力部隊奉命進軍東北,編為東北野戰軍第41軍,留下的部隊1947年3月組建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是首任9縱司令員,政委林浩,參謀長聶鳳智,下轄三個師,總兵力3萬余人。轉戰于整個山東戰場,1947年5月,9縱參加孟良崮戰役,擔任主攻,一戰成名,成為華野的一支王牌勁旅。
剛參軍訓練了兩個月,學會了使用繳獲的“三八大蓋”,隨后張謙棟就參加了“膠東保衛戰”。
膠東保衛戰歷時4個月,共殲滅國民黨軍6萬余人,粉碎了其對膠東地區的進攻,改變了山東戰局。
以膠東子弟兵為主的9縱是華野山東兵團所屬的一支特別能打的部隊,所向披靡,沒有敗績記錄。1948年3月4月間,先后擔任主攻參加了周村戰役和濰縣戰役;1948年7月打完兗州戰役后,為了奪取濟南,解放全山東,9縱更是提出了“打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
1948年9月16日午夜,我華野6個半縱隊14萬將士全線猛攻濟南城,濟南戰役打響。時任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負責統一指揮;以第9縱隊、渤?v隊等為“攻城東集團”,由9縱第二任司令員聶鳳智、政委劉浩天指揮,首先肅清濟南東郊之敵;爾后協同以3縱、10縱和魯中南縱隊主力組成的“攻城西集團”一起攻城,“攻城西集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指揮;經過8個晝夜的連續作戰,收復濟南城,9縱的25師73團活捉了上將王耀武。
9縱休整了一個月后,1948年10月下旬南下,又參加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打響,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65天,我軍以60萬兵力消滅國民黨軍80萬精銳;春鹨鄣膭倮,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飲馬長江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國民黨敗局已定。
淮海戰役后,華東野戰軍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9縱改稱27軍,首任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隸屬3野9兵團。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打響,百萬雄獅過大江,解放軍勢如破竹摧古拉朽橫掃江南殘敵,國民黨軍隊潰不成軍望風而逃,兵敗如山倒,兩天后南京解放。
3野主力勝利渡江后,1949年5月12日,對國民黨重兵據守的上海市進行了城市攻堅戰。27軍率先突入市區,5天后國民黨守軍投降,上海解放,遠東最大城市回到了人民手中。上海解放當天夜里,27軍自聶軍長以下全部露宿街頭,秋毫無犯,上海人民嘖嘖稱贊。
上海解放后,張謙棟隨部隊就地駐防,協助軍管會維持社會秩序。
參軍僅僅兩年多,張謙棟就南征北戰參加了這么多次戰役戰斗,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斗中得到鍛煉成長。他作戰機智勇敢,沖鋒陷陣不怕犧牲,多次立功受獎,1948年10月濟南戰役后,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進駐上海后,3野渡江各部隊因為兵員損失嚴重,殘缺不全,重新整編,張謙棟從27軍調整到24軍,軍長是王必成、政委廖海光,24軍是3野6縱改編的,隸屬3野8兵團。
1952年9月,24軍入朝輪戰,入朝后轉隸歸9兵團指揮,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這時,志愿軍正在進行戰爭第二階段的“鞏固陣地作戰”。敵我雙方處在打打談談邊打邊談的狀態。當時美軍在鴨綠江上的轟炸十分頻繁,丹東的主橋已被炸斷,志愿軍的工兵部隊也一直在搶修過江橋梁,國內的潛伏特務也一直在窺視橋梁修復情況,伺機破壞。24軍是從輯安的一個小村的(現吉林省通化的集安市)一座秘密浮橋上入朝的。
張謙棟當時在24軍70師208團的一個戰斗連隊,因為團擔架連人手不足,團首長從各連隊抽人充實擔架連,領導看他膀大腰圓挺能干的,身大力不虧,就叫他到擔架連當班長,他服從命令聽指揮,愉快地從步兵戰斗連隊到了擔架連。
入朝之后,24軍的第一個任務是接替1950年10月先期入朝的張謙棟的老部隊27軍防守朝鮮東海岸元山沿海一帶。27軍在朝鮮整整兩年,在零下30多度的嚴寒中,不怕犧牲浴血奮戰,全殲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精銳王牌部隊步兵第7師31團,擊斃其團長繳獲其軍旗,功勛卓著。1952年10月與24軍交接后,27軍回國,歸建華東軍區。
24軍在防御東海岸時期主要是應對美軍的空襲和防空作戰。
守衛東海岸的任務持續了4個月,到1953年初,24軍奉命調往朝鮮中部,接替離三八線中部不遠的15軍在五圣山和上甘嶺一帶的防務。15軍是黃繼光的老部隊,上甘嶺戰役的主打部隊。
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次大規模戰役“金城戰役”(1953年7月13日至27日共14天)前夕,張謙棟和他的擔架隊員們正在上甘嶺地區五圣山附近的陣地上搶運在反擊戰中負傷的戰友,突然敵人一陣密集的炮彈呼嘯而來,戰士們躲閃不及,傷亡慘重,張謙棟當場壯烈犧牲。這一天是1953年6月13日,是他入朝的第10個月,距離7月27日停戰只剩下44天。
“金城戰役”后,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正式簽訂,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我們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目的。
停戰協定簽訂后,24軍原本計劃第一批秘密撤出朝鮮回國,按照志司首長“先來先走后來后走”的指示精神,24軍入朝較晚,于是繼續留在朝鮮。24軍向21軍移交了上甘嶺地區陣地和炮兵裝備后,移至朝鮮西海岸執行防御任務。1955年9月撤回國內。24軍在朝鮮整整駐防戰斗3年;貒髿w屬北京軍區,駐防承德一帶,拱衛首都,張謙棟所在的70師轉隸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3師。
風華正茂的張謙棟,他把年僅25歲的生命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烈士魂歸何處?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青山處處埋忠骨,烽煙滾滾唱英雄。從1947年6月參軍到1953年6月犧牲,整整6年,張謙棟參加大小戰斗百余次,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從來沒有負過傷;榮立三等功7次,四等功6次;他一生沒留下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物,更沒有成家。只有“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1953年9月23日簽發,寄給他父親張豫喜的一紙編號為:烈字第002328號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成了證明他的唯一“證據”。

(“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正面,“張謙東”為“”張謙棟之筆誤。)

(“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背面,張謙棟簡單資料。正反兩面為同一人筆跡。)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遙寄英靈;追思先烈,剖心難相忘,跪拜亡魂。
抗美援朝我志愿軍取得的偉大戰果,震驚了世界?姑涝瘧馉幨侵袊摹傲畱稹、“立威之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地位和尊嚴;當時一個一窮二白一無所有百廢待興千蒼百孔的國家,一個有著內憂外患的國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敢于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抗衡,這大無畏的革命氣概無人能比!一把炒面一把雪冰天雪地還穿著單衣單鞋的志愿軍戰士,在惡劣的環境下,用劣質武器用頑強的意志擊敗了以美軍為首的擁有最先進武器裝備的聯合國軍,這是個奇跡,任何國家不能復制。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做傾盆雨。
抗美援朝的硝煙已經遠去,今天我們作為后人追憶那個血與火的歲月,為的是讓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永遠銘記那場戰爭。我們忘不了英勇的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敵前赴后繼,打出國威軍威,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楊連第,楊育才、羅盛教、毛岸英等全國聞名的戰斗英雄和革命功臣;還有更多像張謙棟烈士這樣的無名英雄,他們是國際主義戰士更是共產主義戰士,為了和平為了祖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沒有他們的流血,哪有今天的好日子?70年過去了,國家紀念他們,人民緬懷他們,因為他們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碧血丹心志凌云,換得山河一片新。志愿軍戰士的革命精神讓我們敬仰,志愿軍英雄的光輝事跡讓我們感動;他們如同歷史天空的燦爛星辰光彩奪目,歷史的天空因為有了他們的鑲嵌而格外壯麗!回顧70年前的抗美援朝史,就是數百萬志愿軍官兵和19.8萬名志愿軍烈士用生命用鮮血寫就的英雄史。他們是國家的英雄,人民的英雄,永遠的英雄!他們將永彪史冊,萬古流芳。
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