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齒相依睦鄰邦,山水一脈情滿江;曾經烽火連天日,甘灑熱血在異鄉。

(中國人民志愿軍27軍81師243團“偵通連” 電話排戰士馬道華1952年12月從朝鮮回國后上海留影,身穿沒有任何標志的志愿軍軍服)
70年前,馬道華不滿18歲,在志愿軍27軍81師243團直屬“偵通連”當過電話員和通信員。他中等身材,英俊帥氣,干練機智,忠厚質樸,說一口漢口普通話;偵察通信連的戰友都喜歡他,老的小的都叫他“小馬”。當時“偵通連”有3個排,一個偵察排,一個電話排,一個通信排,通信排有三個班,一個騎兵班兩個徒步班;馬道華先在電話排當電話員,整天扛著幾十斤重的線拐子拉電話線,保障團指揮所的通信聯絡,后在連部給60歲的齊連長當通信員。他說在“偵通連”齊連長還不是年紀最大的,炊事班班長當時已經62歲了,比小馬大45歲,還有個膠東籍炊事兵61歲了,都是爺爺輩兒,照樣背著行軍鍋和年輕戰士一樣在林海雪原上急行軍夜行軍,不含糊。
時過境遷,現在大伙都叫馬道華是“馬老”了。
馬老今年88歲了,依然每天散步兩三公里,腰桿筆直,紅光滿面,耳聰目明,精神矍鑠,步履穩健,口齒伶俐,風趣幽默,和藹可親,記憶力超群,往事歷歷在目。
一、
馬道華1933年1月27日(大年初二)出生在漢口的一個城市貧民家庭,上過三年學堂。父親在郵局當郵差,薪金微薄,一大家子日子過得緊巴,常常是身無御寒衣,家無隔夜糧。
1948年春他15歲,父母讓他到南京投奔一個本家堂叔謀個生路。堂叔在南京鹽倉橋一帶開了個雜貨鋪,經營香煙洋火桂花糖之類,小本生意,堂叔收留他在店里當學徒。
一年后,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了,整個城市沉浸在一派歡樂祥和的海洋之中,到處鶯歌燕舞,大街小巷到處貼有“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歡迎人民解放軍”的大幅標語;解放軍紀律嚴明,愛護老百姓,買賣公平,秋毫無犯,給小學徒馬道華留下深深印象,對堂叔說這些當兵的和過去國民黨兵不一樣,他也想當解放軍。
6月的一天,馬道華偶爾溜達到湖北路原“國民政府外交部”附近的一棟洋樓前,看見里面有解放軍進進出出,就大著膽子上前詢問:解放軍同志,我想加入你們,你們要不要?一個干部模樣的解放軍看這小伙眉清目秀滿臉誠懇的樣子,挺討人喜歡,就問了他一些叫什么多大啦哪里人為什么要當兵的話,馬道華一一回答了,挺得體,解放軍干部說好留下吧,看你挺機靈就先暫時留在這里當通信員吧!
就這樣,馬道華參軍了,那年他剛滿16歲。

(3野“解訓4團”戰士馬道華1949年底在蘇州平望鎮)
他參軍后的第一個部隊單位是“解訓4團”,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訓練第4團”,專門收容國軍那些散兵游勇和改造國民黨軍起義部隊,他先在南京后到安徽當涂縣看護起義部隊,最后到蘇州,當時國民黨第16兵團的起義部隊出川后在蘇州的平望鎮接受解放軍整訓。
二、
過了一年,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9月底,3野9兵團27軍接到命令,緊急從浙江沿海駐防地出發機動至山東泰安和大汶口地區待命,邊進行形勢教育,邊進行軍事訓練和補充兵員。這時,3野命令馬道華所在的“解訓4團”組織兵力,用專列從蘇州護送原國民黨16兵團41軍從四川起義愿意參加解放軍的5600多人,赴泰安補充到27軍。安全把這些“解放戰士”護送到了泰安并移交給27軍有關部門以后,“解訓4團”的護送官兵200多人圓滿完成任務,奉命就地劃入27軍軍部和所屬的79師、80師和81師。
馬道華被分配到27軍司令部“直政處”當通信員。
27軍是淮海戰役后華野9縱改編的。9縱是原膠東軍區的部隊,首任司令員是許世友,第二任司令員是聶鳳智,聶鳳智也是27軍首任軍長,抗美援朝前聶鳳智調到空軍。兵員以膠東子弟為主,是華東野戰軍王牌部隊,參加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周村戰役、濰縣戰役、膠東保衛戰、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率先突入上海,所向披靡戰功赫赫,沒有敗績記錄。
在泰安集結期間,全軍戰士還不知道部隊要往哪里開拔。只聽說朱老總1950年10月29日到曲阜給27軍團以上干部做了一次報告,內容保密。頭腦機智的通信員馬道華猜想肯定有重大作戰任務。
三、
果然,兩天后,1950年11月1日,27軍全軍開始裝車北上,全是悶罐車,不知道到哪,不能問。連作戰動員都是在奔馳的軍列上進行的。后勤供給也是在軍列上進行的:走到這個車站,扔上一批棉鞋,走到那個車站扔上一批棉衣棉褲。3天后到達邊境安東后,干部戰士們被要求摘掉帽徽胸章等各種記號符號,收繳身上的印信和文件家書等,戰士們這才知道是要出國打仗。
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軍多次轟炸安東鴨綠江大橋。
9兵團所屬20軍、26軍和27軍十多萬人繼續北上,在吉林臨江(現在屬吉林省白山市),1950年11月12日,過江進入朝鮮。
時任9兵團司令員是宋時輪,27軍軍長是彭德清。
入朝后,由于一線部隊缺編,27軍機關的戰士大部分充實到連隊,馬道華被分配到81師243團“偵通連”電話排當電話員。
27軍一入朝,就被部署在新興里地區的朝鮮最大淡水湖長津湖北岸。1950年11月27日晚,我軍發起攻擊,打擊在東岸和西岸的美軍?姑涝诙螒鹨壑L津湖戰役打響。
冰天雪地血戰長津湖,27軍靠的是一股氣,就是精神毅力,“氣多”戰“鋼多”。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較為艱苦寒冷地區,海拔高,林海雪原荒蕪人煙,那一年是50年不遇的嚴冬,氣溫接近零下40度。結果27軍在凍死凍傷減員嚴重的情況下,所屬各部隊克服重重困難,一舉殲滅美軍王牌部隊號稱“北極熊團”的31團,擊斃其團長繳獲其軍旗,創造了志愿軍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加強團2000多人的輝煌戰績。戰后連美軍自己也承認說“長津湖之戰,是鋼鐵部隊與鋼鐵人的戰斗!
英勇的志愿軍27軍指戰員,在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下,晝伏夜行,嚴密偽裝,忍受著寒冷饑餓疲勞;炊事班不敢用明火做飯,發點凍得崩硬咬不動的土豆,戰士們用胳肢窩夾著慢慢軟化后啃食,有時好幾天連凍土豆也吃不上;就這樣,戰士們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用低劣的武器用頑強的意志在長津湖地區與各方面占絕對優勢的美軍激戰28天,攆得美軍敗退南逃退到三八線以南,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長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志氣,創造了奇跡,一舉扭轉了戰爭的態勢。
四、
馬道華所在的243團“偵通連”雖然不是一線作戰部隊,但偵察和通信工作非常重要,是部隊克敵制勝的基本保障,而在那個環境下已經不分前方后方了。部隊膠東籍老戰士多,他們從膠東一路走來,南下北上,身經百戰,戰斗經驗豐富,他們堅毅不拔,勇敢頑強,從他們身上,馬道華學到了很多可貴的東西。
那時候只有團一級部隊才有電臺,營連一級沒有,傳遞信息全靠通信員的兩條腿。長津湖戰役期間,連長命令通信排膠東牟平籍的趙班長去團部送一封重要的信,是偵察員偵察回來的情報,到團部要穿過冰封的湖面,趙班長穿著膠鞋在冰面上打滑,老是摔跤,為了盡快完成任務,趙班長索性把鞋脫了,光著腳奔跑在冰面上,把情報交給團首長后,就累癱在地上,在場的參謀們過來一看,趙班長雙腳成了血腳了,腳底的皮被冰生生撕下來了。心疼的團首長緊緊抱住了他,命令軍醫立刻包扎治療。
長津湖戰斗結束后,趙班長榮立二等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馬道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決心要向趙班長看齊。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艱苦環境中成長,馬道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多次受到連首長的表揚。
“偵通連”連部原來有三個通信員,都在執行任務中犧牲了。見電話班戰士馬道華挺機靈,60歲的老齊連長就抽調讓他給自己當了通信員,抽調黑龍江肇東籍戰士劉基寬給指導員當通信員,還有個叫肖占元的黑龍江籍通信員歸副連長和副指導員兩人差遣。
馬道華有一雙反毛棉鞋,舍不得穿,打在背包里,不知什么時候丟了,心疼的不得了。有一天齊連長派他給團部送信,他冒著鵝毛大雪踏著厚厚的積雪出發了,沒有棉鞋只好穿著單膠鞋,也不知摔了多少跤。完成任務回來后,暖和過來一看,左腳大腳趾已經凍壞了,不聽使喚了。即是這樣,他照樣一瘸一拐的去執行任務,不打折扣。
又過了幾天,他去執行任務走到半路,不小心踩到一個沒有凍的泉眼里,等把腳拔出來,膠鞋和腳立馬就凍在一起了,他強拖著已經凍麻木的雙腿,走到不遠處的一座簡易棚子里,見里面有兩個穿便衣偵察兵在燒樹枝烤火,不認識。他湊上前也想烤一烤火,其中一個人用膠東話大聲說到:先白過來!在一邊呆一會兒!膠東話“白”就是“別”得意思。馬道華當時還有點生氣:不讓我烤火?真霸道!過了一會兒膠東人出去弄了些雪回來,對馬道華說,小伙子過來!我給你搓搓。馬道華的鞋和腳凍在一起了,根本脫不下來,兩人好不容易把鞋子脫下來,就這樣,馬道華麻木的雙腳被不認識的戰友用雪搓了以后,好半天才緩過來。那個膠東兵對他說,你要是直接烤火,你的兩只腳就“瞎”了,就不在你身上了,這是經驗,記住了哈小伙子!馬道華感動的直點頭:記住了記住了。
歸隊后,馬道華再也沒見過那個膠東兵偵察員,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誰哪個部隊的,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了他一輩子。
五、
1950年12月25日,第二次戰役結束,27軍全軍將士衣不解帶踏冰臥雪連續奮戰28天后,開始休整,由于凍死凍傷減員較多,休整期間補充兵員2萬多,79師、80師和81師三個師達到齊裝滿員。為了減少傷員死亡率,根據志司指示,軍師團營四級組建擔架部隊,加強戰場救護力量。27軍休整期間,沒有參加第3次、第4次戰役,這兩次戰役敵我雙方在三八線一帶來回拉鋸。為奪回戰場主動權,志愿軍總部決定發動第5次戰役。
27軍奉命參戰,1951年4月18日進入上甘嶺附近地區。
5次戰役后,朝鮮戰局發生重大變化,“聯合國軍”被趕到三八線以南,朝鮮北方廣大地區已經收復。1951年7月10日,雙方開始進行停戰談判。這時,27軍和友鄰兄弟部隊在三八線北面的金化地區進行“金化陣地防御作戰”。
在朝鮮,馬道華多次見證死神的光臨。
在電話排當電話員時,一個姓張的老兵帶他,他倆經常一起出去巡查電話線路,老兵向他傳授經驗:炮擊后,小馬你拿著電話機搖一搖,通了說明線路沒斷;感覺輕就是電話線斷了,線露在地面上,要是感覺沉重一些呢,就是電話線斷在土里了,就要順著線路查下去,找出斷頭接上。
在“防御作戰”時期,一天,在查到電話線在橋巖山的一個陣地上斷了之后,張老兵不讓其他戰友上去檢查線路,自己上去,剛到,正好敵人一發炮彈打過去,爆炸了,老兵就這樣犧牲了,血肉橫飛尸骨無存。聽說以后,馬道華痛心不已,一起摸爬滾打親如兄弟的戰友,從此生死兩茫茫。
越是艱險越向前,專揀重擔挑在肩,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戰友,這就是“偵通連”戰士無私的高貴品質。
1951年夏季防御作戰期間,我方陣地被美軍大炮來來回回轟炸了好多遍,好在我軍工事修的比較堅固,上面好幾層原木,隱蔽性安全性較好。1951年7月21日,馬道華所在的243團在黑云吐嶺打阻擊的一個陣地上,一個小時內落下3千多發炮彈。
那天,馬道華和齊連長在坑道里隱蔽,馬道華開始沖著坑道口坐著,坐了一會他下意識地往旁邊挪了挪,心想別讓炮彈皮飛進來崩著。剛剛過了一小會兒,突然一發炮彈在洞口爆炸,隨著爆炸聲而來的不是炮彈皮,而是一塊幾十斤的大石頭,從坑道口飛了進來,正砸在馬道華剛才坐得位置上,這時在旁邊洞里齊連長連聲說完了完了小馬完了,“小馬小馬”,叫著跑了過來。這時,馬道華在旁邊抖了抖身上的土,慢騰騰地回答“連長,我還活著,在這兒呢!”連長見狀笑了,說“你小子命可真大!可嚇死我了,這塊大石頭要是砸在身上還不成肉醬呀!”
有時候,生死就是在簡單隨意和不經意間互換著位置。
為了摸清敵人的兵力部署,我方經常派偵查員到對方陣地上“抓舌頭”!白ド囝^”是志愿軍收集敵方情報的重要手段。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根據需要,每個團都配備一名英語翻譯,是干部;每個連隊配備一名朝鮮語翻譯,非現役軍人。為了區分這兩個語種,一般稱英語翻譯為“翻譯”,稱朝鮮語翻譯為“聯絡員”。這天晚上,齊連長讓偵察排的偵查員四川人小羅和朝鮮語翻譯李聯絡員帶幾個人到敵人陣地上抓個“舌頭”回來,以便了解敵人的部署。偵察排的一個南方兵正生病發著燒,非要跟著去,被齊連長罵了一頓:在家好好休息,再啰嗦我“咧”你個小兔崽子!齊連長是膠東煙臺人,“咧”,煙臺方言發三聲,就是揍你,打你,收拾教訓你的意思。這個南方兵挺犟,再三強烈要求參加抓舌頭行動,最后齊連長被他粘得沒辦法,只好同意他去,還安排了馬道華和幾個戰士在后面接應。
到了敵人的營地,李聯絡員摸到敵人崗哨前,和一個美國哨兵摔起跤來,被身材高大的美國兵壓在身下掐住脖子,在這危急關頭,小四川小羅見狀,上前借著月光歪著頭分辨了一下,照著戴鋼盔的頭部就是一槍托(志愿軍沒有鋼盔),可能打得不狠,美國兵放開李聯絡員轉身用槍口頂在小四川胸口上,頂得小羅胸口生疼,不知為什么美國兵沒扣扳機,可能是蒙了,要是扣扳機小四川當場就交代了。說時遲那時快,靈活的李聯絡員翻身起來又狠狠往美國兵頭上砸了一槍托,2人趕緊架著這個“舌頭”往回拖,可能是動靜太大驚動了敵人,被發現了,一排手榴彈飛了出來。偵查員們趕緊撤退。小四川和李聯絡員拖著美國兵往回跑,跑到半道看了看“舌頭”,沒動彈,一摸,沒氣了,叫李聯絡員一槍托砸死了!
回來清點人數,單單少了那個生病的南方籍戰士。第二天,齊連長派人回到抓舌頭的地方尋找,生不見人死不見尸,他失蹤了。直到“偵通連”回國,馬道華再沒有聽到他的消息。
事后,偵查員小四川小羅由于機智勇敢抓“舌頭”救戰友于危難榮立二等功一次,但是他的胸口被美國兵用槍口頂得痛了好幾天。而那個非現役軍人的李聯絡員因臨危不懼表現英勇,被轉為現役,并破格提拔為通信排長。
六、
1951年9月底,27軍全軍從上甘嶺地區北移至朝鮮東海岸的元山港一帶沿海負責二線防御,主要是配合朝鮮人民軍防空作戰,形勢相對穩定。一天,一封國內來信是寄給查電話線路犧牲的張老兵的,馬道華一看信封,寄信地址是山東省濟南某地。這才知道張老兵是濟南人。怎么辦?戰友陣亡的事是由組織上統一辦理的,他不能說。最后馬道華忍著悲痛在來信的信封上無奈地寫下4個字:退回原處。
他想,家屬接到退信以后也許應該能明白一點。
在元山沿海駐守的一年里,27軍出了配合朝鮮人民軍防御防空作戰外,還進行了精簡整編、戰備訓練、政治教育、表彰先進、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反細菌戰和反原子彈教育,大規?拥雷鳂I,修路架橋、擁政愛民活動等。
各連隊還利用戰備訓練和施工的間隙,開墾荒地,種植蔬菜,改善戰士的生活。在元山防御期間,馬道華他們連隊居然還用自己種的菜和繳獲的午餐肉罐頭包了一次餃子,戰士們用扒了皮的樹枝當搟面杖,馬道華不會包餃子,就給大伙當“餃子腿”,打下手,雖然包的水平不怎么樣,奇形怪狀的,下餃子時還破了不少,戰士們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1952年在元山二線防御期間,士兵每月能發6張朝鮮紙幣,也不知是多少錢,不認識,估計一張最多是一塊錢,最初一張能買朝鮮老鄉大約50斤蘋果,還有個連隊曾經用3張紙幣買過朝鮮老鄉一頭牛,殺了改善連隊伙食。此事被27軍首長知道后,通報下屬各部嚴令禁止。耕牛是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沒有耕牛,朝鮮老鄉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更多的血汗解決溫飽。
按照上級指示,部隊開始精簡營連以下年歲較大的干部戰士!皞赏ㄟB”60歲的老齊連長、炊事班62歲的老班長和61歲的老炊事員被精簡下來,提前回國。
在抗美援朝的兩年里,通信員馬道華不管是當電話員還是當通信員,都表現的機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圓滿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還協助連隊干部做個別戰士的思想工作,幫助其克服怕苦怕累怕死思想,講道理做表率,使其由后進變成先進。
他先后3次榮立三等功。
1952年9月,27軍即將回國。一天,不久前剛從243團政治處組織股調到“偵通連”任職的李指導員,拿著一張“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組織部”印制的“入黨志愿書”讓馬道華填寫。
參軍三年多,馬道華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組織靠攏;加入黨組織,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這次黨組織讓他填表,說明組織上準備接納他了。他很激動。
填完表,李指導員對他說,支部大會在朝鮮是沒時間開了,等回國以后再開吧。
七、
以擅打大仗、惡仗著稱的王牌勁旅27軍在抗美援朝的兩年時間里,共殲敵2.1萬多人,其中半數是美軍,生俘美軍士兵500多人,戰果赫赫戰功卓著,打出了“虎狼之師”的風采,被彭老總譽為“猛虎軍”。
27軍有5046名優秀官兵在戰斗中英勇獻身,至今大部分還長眠在異國他鄉;山河無恙,英雄永生。
1952年10月2日到13日,27軍向入朝輪戰的24軍移交完防務后,分批陸續回國,10月26日27軍全軍在吉林通化集結完畢,重新發放了解放軍帽徽、胸章,并進行了軍容風紀整頓和回國教育,然后各部按梯次乘專列分別南下;11月6日,馬道華所在的81師抵達上海閔行和奉賢地區,歸建華東軍區。
部隊在駐防地穩定下來進行正常戰備訓練后,1952年12月底,“偵通連”黨員大會召開,一致通過了馬道華同志的入黨志愿書。
李指導員代表連隊黨支部,在志愿書的“組織鑒定”一欄中這樣寫道:“馬道華同志在歷次國內外實際斗爭中表現突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立場堅定,在艱苦環境中表現頑強,在戰斗中表現勇敢。缺點:有時有較嚴重的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英雄主義”就是有時自己逞能,不服氣不服輸的意思。
回國第二年,馬道華被派往華東軍區通信四團軍事教導營學習無線電報務,教導營駐地是江蘇句容縣的橋頭鎮,離南京不遠。教員都是我軍留用的原國民黨部隊起義的資深無線電報務專家。教員教得好,學員學得扎實。8個月后,馬道華以優異成績畢業:發報每分鐘110個碼,點劃清晰,字正腔圓,悅耳動聽;收報每分鐘120個碼,抄寫流利字體規范,壓兩個碼,而且抗干擾能力強;回到團里,老報務員帶班一周就能獨立戰備值班,成為一名優秀的無線電報務員。不久擔任了臺長職務,雖然還是戰士身份,已經負責一部電臺的重要工作了。

(華東軍區27軍81師243團報務員馬道華1953年12月)
1954年,全軍大裁軍,馬道華私下問剛上任的膠東文登籍指導員杜寶英,說我也是個老兵了是不是也該裁了?杜指導員說你作為電臺骨干面臨兩個出路,一是改薪金制,二是到軍校深造。
1955年1月起,全軍干部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士兵則仍然實行供給制,發津貼。
1955年3月,作為團里的優秀報務員,馬道華被華東軍區選送到總參沈陽通信學校系統地學習通信技術和業務,學習專業之前,由于這批學員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在通校預科班惡補基礎課半年后才開始學習專業課。

(左:總參沈陽通校學員馬道華1956年10月,佩戴學員軍銜)
當初華東軍區選送到總參沈陽通信兵學校學習的80多名學員,到畢業時,華東軍區已經撤銷,成立了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所以這批學員畢業分配時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一家一半;1956年11月,不到24歲的馬道華被授于少尉軍銜,分配到濟南軍區部署在膠東半島的守備部隊當了通信參謀。從此,離開了老部隊27軍81師243團,離開了那個像家一樣的“偵通連”,離開了那些一同走過林海雪原、親如兄弟、生死與共的戰友,離開了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在山東扎下了根,繼續軍旅通信兵生涯,和膠東有了一生的緣分,再也沒有離開;他的足跡走遍膠東沿海,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膠東這片紅色的土地。

(濟南軍區駐膠東沿海某守備師通信參謀馬道華1965年10月)
在原濟南軍區駐膠東半島的守備部隊,馬道華擔任守備旅和守備師通信參謀13年,擔任守備師通信科長9年(副團職),擔任原煙威警備區通信處副處長2年(副團職)。每個崗位都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勇于擔當,勇掙先進,把通信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使部隊的通信聯絡暢通無阻,所負責主抓的通信部隊每年在濟南軍區全區通信業務技能競賽比武中都會取得好成績,名列前茅。
軍旅生涯31年后,1979年11月,47歲的馬道華轉業到煙臺人民廣播電臺擔任副臺長。1993年離休。
經歷過冰與雪的洗禮,經受過血與火的考驗,經歷了這些,千難萬險都會踩在腳下。
88歲的通信老兵馬道華每每想起70年前在朝鮮長津湖新興里地區戰火紛飛的歲月就感慨不已:冰天雪地行軍打仗,還要打勝仗,打出國威軍威,靠得就是一股精氣神,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對今天的生活有說不盡的滿足感,更忘不了老連隊“偵通連”那一個個同甘共苦戰友熟悉的聲音熟悉的臉龐。他經常對孩子們說,“我的很多戰友都倒在了朝鮮,光我們偵通連就有30多人犧牲在朝鮮戰場,占全連的三分之一,他們哪里享受過一分一秒我們今天這樣的美好生活?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決不能忘記他們,更不能辜負他們!”

(右:離休干部馬道華與作者2020年1月15日在煙臺)

碧血丹心志凌云,換得山河一片新。
今天,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鴨綠江江水依然流淌,那段血與火的歷史被完整的記錄了下來,成為國家永遠忘不了的記憶,告訴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志愿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讓我們敬仰,志愿軍大無畏的英雄事跡讓我們感動,他們如同歷史天空的燦爛星辰光彩奪目,歷史的天空因為有了他們的鑲嵌而格外壯麗;仡櫿麄抗美援朝史,就是240萬志愿軍官兵和60萬支前民工以及19.8萬名烈士用生命用鮮血寫就的英雄史,整個國家是堅強后盾,他們是國家永遠的英雄,人民英雄永彪史冊,萬古流芳。

(左:志愿軍老戰士馬道華于2020年10月17日在煙臺市芝罘區,佩戴剛剛發下來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