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9 17:22:34 來源:黃海散文 【字號:大中小】
文/牟民
膠東散文年選微刊創刊以來,以她靚麗的風采,腳踏實地的行走,吸引了眾多基層寫作者的參與。她的不拘一格,廣納有特長寫作者的博大胸懷,甘愿為膠東散文走向遠方鋪路的奉獻精神,讓沒有資本沒有依托的底層作者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一個龐大的具有各行各業的寫作群體。從崑窬山下,東海之濱,到黃海之岸,從田橫山濱州之水到沂水蒙山之陽,許多陌生的面孔在這方舞臺上一展風采,你唱我歌,你詠他嘆,轟轟烈烈,百花齊放,異彩繽紛。在這舞臺上,有年少的有年老的,有嶄露頭角的新秀,也有初出茅廬的新手,但他們大都是來之一線的行走者,每一篇作品帶著煙火氣,帶著土地的芳香,發散著勞苦大眾的汗水與血液,他們不懼名家,敢寫敢吶喊,他們真誠的書寫,一來到微刊便感動眾多讀者,而且每一篇都有焦紅軍主編的精要點評引路,在主編的引領下,在專業辛勞的編輯們的運作下,一篇跟一篇,一步步登上了膠東散文之巔。如今2000篇散文佳作,鮮亮地耀眼地鋪陳開來,給我們驚嘆,給我們震撼,讀之賞之,不免有欲罷不能的感想。
2000篇散文每一篇都有精彩之處,值得散文作者好好閱讀鑒賞,這是不敗之花。
筆者關切微刊的每一篇文章,也抽空讀過,評述過,印象深深。我認為這些散文最令人感動的是有相當篇章為行走者的歌吟。散文在當今文壇上外表看很是繁華,人人能寫,而且能多寫,但真正寫好的寫出特色的并不多見。報紙副刊的散文有時文、跟形式、心靈雞湯之嫌,雜志上的所謂大散文動輒上萬幾萬字,有那么一點兒情感也被廢話稀釋得殆盡,只能靠掉書袋充實篇幅,來之勞動者的情感抒發一般很難被紙媒接納。微刊平臺便成了基層寫作者的吶喊場所。自古有話,高手在民間。因為民間藏匿著熱愛生活的行者,他們沉默地扎實地從事著勞動,用汗水澆灌著組合詩意的詞語,用苦累營造心中宙斯之神,一旦開啟閘門,那就是深入骨髓發之內心的詠唱。初讀姜宏芬的《山野之間》,被陌生化的詞語所吸引,作者描寫果農描寫農村環境跟別人不同,她是從諳熟環境的角度,情感滲透到環境的角度去寫,“遠游歸來的云朵咋咋呼呼地,在瓦藍瓦藍的天空比手劃腳,未暖還寒的風淘氣地從空中越過樹梢,奔向近山的松林!边@是一個果農眼里的自然環境,既有戲謔又有喜愛的情感充溢其中,“咋咋呼呼”的體驗是獨有的,雖然砍伐多年的蘋果后,栽種櫻桃幾年歉收,但果農依然沒有灰心,希望依然在!霸诟髯詧@里剪枝的人們被日頭曬得有些慵懶,他們呼朋引伴地喊一嗓子,不一會兒,西坡的于大哥,北坡的周大叔就打著哈哈,笑罵著坐在地頭枯草上。六七個人圍成一圈兒,說得累了,索性半躺在地上,邊用草棍兒剔著牙,邊遙望或近或遠的山!惫r們勞累休息的形象活靈活現,鮮活的詞語仿佛在他們身邊跳躍。此篇散文好在語言的個性化,深在主題的開拓。櫻桃采摘時,兩場雨讓到手的櫻桃開裂口子,仿佛張開大口,撕咬著果農的心。即便如此,果農們也響應上級號召,伐櫻桃還糧田。水果可以不吃,但是糧食沒有不行。這接觸到了一個重大命題:農村在市場無序的幾十年,都去栽種果樹,糧食卻被忽略了。而一旦遭遇糧荒,對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說,那就是萬劫不復。作者作為一個果農,毀櫻桃園,對自己和同樣熱愛果樹的果農來說,這是“揮淚作別,到了最后揮手的時刻,竟沒有哭!币驗樽髡呖吹搅恕懊髂甏禾,就可以看見起伏的麥浪,碧綠的花生葉,拔節生長的玉米秸,土地以其不息的原力將種子的歌舞煉為永恒!毙姓叩囊鲊[自然充滿了勁力和希望,給人鼓舞。豐厚復雜的勞動者的日常,畫龍點睛的人物素描,靈性不乏豪放的敘事詠景,飽滿而引人閱讀。
單偉的《家書》當屬于與民同甘苦的行吟。文章前面書寫母親的家書,是鋪墊,是孝的典范,母親扎根邊疆,不能年年按時看望祖父祖母外公外祖母,卻年年能從月薪三十幾塊錢里節省出幾十元,寄給家鄉的老人,這既有母親的對老人的孝道,也有工作離不開的建設邊疆的大孝。最感動的是單偉傳承下這份孝,參軍入伍后,不忘常寫家書,把第一個月的津貼寄給父母。文章后一部分用自己一封完整的家書,匯報了自己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政績,家書滿滿的正能量,讀著,為作者勤勉工作,為村民甘愿奉獻青春熱血的精神而感動。這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也是重點,一封含金量十足的家書讓文章戛然而止,做足留白,余味悠長,寫法新穎。吟出了一個公務員的高尚情操,拉出了時代的強音。
基層行走者,有著先天優勢,那就是對所泳之物之事之境有獨有的見解,深刻的體驗,寫來了然如胸,可謂觀海情滿于海,樂山則情溢于山。李魯燕的《水色瀲滟夏微涼》千把字,可說是情感的濃縮。通篇無一句引用名家詩句,無一廢話,句句有景有情,句句有詩有畫。圍繞夏津夏的水,構思謀篇,遣詞造句,頗有特色。開篇便寫出自己的感受,夏津的水與土融洽與共,景與情的完美結合。接下來寫土地樹林的濃綠,過濾的陽光,這是水的根基。因為有這好的生態環境,才有充沛的河流,那河流不溫不火,小口小口的咬著夏津的土地,直咬出一個微涼的夏水。在這切切之心澆灌的土地上,有豐茂的莊稼,勤勞的人們,使這兒生機盎然。如此如詩如畫的美景,自然喜愛之情流露筆端,文章情感隨著景遷步步濃烈,寫湖成為最感人的一節,湖的布局,湖的光色,湖的包容,到惠津湖的湯湯精魂,直把個湖寫進了心里,寫到了家。整個夏津水做的夏天,星星也夜夜下來洗澡,何況人呢?那不是愛死了這魅力四射的夏津!當然,夏津的水美,自然引發歌者的豪情,在有詩人才能的李魯燕眼里,自然會帶上詩意的盎然,所泳之美景催發詩人,詩人靈感自會倍增,如此,一篇精悍美文便水到渠成了。說起詩意化的散文,或者說散文的詩意化,不能不說劉玉濤館長的《探秋》。一個探字很形象的引發對秋的叩問。緣于石榴樹上的一葉飄落,經年在老宅的冷漠了時光的存在,加之庭院深深,歷史已不知不覺翻過多頁,聯系自己邁入中年,又想起去世的父母,竟一時不知所從,彷徨不免。面對依然不變的庭院,對比自身,感嘆時間的無情流逝。滿滿的情在詩意化的語言里飛揚,仿佛幽深的偌大庭院也盛不住似的,F實中不免的坎坷,曾經的一時失落,在靜默的庭院中化解,從人文景觀中頓悟。靜悟成詩,盛放情馨,滿溢縷縷芳香,詩意化的語言并帶哲理汩汩而出。滿足,簡單相互尊重,與景物相融相諧,耳鬢廝磨,不枉一場相知。自在,不隨波逐流,任我放浪形骸,獨有一種況味,延續自己生命的長度。在第二人稱的親昵叩問中,如細雨潤心!拔覔煲蝗~秋心入藥,真好。老宅探秋,你會感覺到哪秋天落葉飄飛的最美,你看一片,兩片,三片……”紛紛揚揚的抒情飄落在老宅里,老宅你醉美,我醉美,讀者隨著也醉美。
散文易寫難工,入學門檻低,但畢業難。易寫是講它選材寬泛,什么都可以寫,都可以入篇,只要來自生活,對讀者有共鳴,有警示,就是一篇散文的基礎。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散文的氛圍里,聽說讀寫講,跟人拉呱,整理出來,就是一篇散文。這一點兒不神秘,正因為不神秘,所以人人可以寫,有了獨占新穎而感人的題材,可能就是一篇高水平的散文,但獨有的新穎的卻不易尋到,常常是題材大同小異,形成表達同質化,題材單一化,這也是散文作家寫下去難以突破的困境。題材的新,形式的新,主題的深,語言的融洽是擺在每一位散文家面前的難題。一位名家說過,一個物象,一點情思,一點哲理,就可以成為一篇散文。問題是這物像、情思、哲理如何做到發人之未發。好的散文,應該為作者與題材的親近,文章與讀者的相知,沒有高高在上的隔離,你是散文的寫作者,也是散文中的行走者,你成為每一個構成詞語的參與者,甚至,你就是文中的每一句話,從而得到讀者的青睞。孫犁老先生說:“散文的題材難遇,寫好更難,所以產量小!毕壬f的難遇,與題材寬泛并不矛盾。什么都可以寫,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夠寫。先生說的是構成優質散文的題材。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陳情表》誰讀了都會感動,贊嘆那是名篇。你可能永遠寫不來。因為你沒有他們那樣特殊的行走。因而行走如何,是新穎題材的原鄉,是決定你寫什么的源泉。我們的2000篇大作,在題材的新和主題的深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不夸獎地說,有的篇章并不遜色于經典。如劉芳軍先生的《家鄉的徒駭河》,在鄉土熟題材上卻寫出了新東西,徒駭河里冬春季的蘆葦地的“土碉堡”里的嘟嚕子,蘆喳鳥,狗杠子魚,毛蟹,呈現出地域的特殊文化。說2000篇大作異彩紛呈并不為過,每篇都有值得閱讀亮點。說來,散文構想動筆前,總要思考,你要表達什么。地域文化,人物形象,哲理思索?不求全面,能達一點即可。我們微刊的作者會選材,珍重自己的行走軌跡,珍惜手中的資料,遵循散文的寫作規律,不寫便罷,寫就不同凡響。馮愛霞的《《難忘鴨綠江畔父親的軍禮》,是一曲抗美援朝軍人的贊歌。父親在鴨綠江邊的祭拜,給我講敘烈火中的永生,戰友情愛國情貫穿全篇,又以銀幕前老軍人的敬禮感人肺腑。馮愛霞以熾熱的情,嫻熟的表達,吟嘯為祖國勇于獻身的烈士們的事跡,鼓舞人心。散文是最不拘一格的文體,可敘可議可抒情可說明,表達靈活。這又容易造成思維固化,形式表達淺薄。這不妨向詩歌的隱喻象征靠攏,敘事人物表達向小說借鑒。在這里我非常欣賞青年作者牛鵬的隱喻哲理短篇散文《大地的吆喝》。篇幅幾百字,解讀卻讓人玩味,提供了多種解讀的范本,主題開放而又隱晦,讀之不忍釋手。文章開頭和結尾是探求主題的鑰匙。開篇眾人不知為啥吆喝的盲從一人吆喝,到結尾眾人知道為啥跟著吆喝,也知道第一個人吆喝啥,于是跟著吆喝起來。這看似只改換了幾個字的開頭和結尾的敘述,卻隱喻了習俗的從眾習慣勢力,當認識到了一定的層次,雖然也是跟著吆喝,卻有了質的飛躍。文中的大村是一個封閉的堡壘,狗則隱喻雖為盲從吆喝,但你要動了它的蛋糕,它會發出自己個性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吆喝,讓你近不得。最好是大家一片混沌,自濁者自濁,你好我好,你好不得,我也好不得。等到三年(時間為虛數喻指多年)水清了,自清者自清,吃上鮮美的魚蝦雞蛋鴨蛋,那才是大同,自覺齊聲吆喝了。牛鵬的此篇短作,耳目一新,讓讀者大開眼界,為散文注入一股新活力,值得推崇。
2000篇散文大作,語言韻致,從容,行云流水,上承古代散文的優秀傳統,下接現實生活地氣,莫管西海東海,汲取精華,為我所用。用我手寫我行,寫我心,歌我行,打出了膠東散文黃海散文的新天地。
作者簡介:
牟民,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煙臺作家協會會員,煙臺散文學會理事。小說曾在《小小說選刊》《中國校園文學》《山東文學》《朔風》《時代文學》《膠東文學》《青海湖》《山東青年作家》等發過20篇。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省市級刊物上發過上千篇散文,輔導發表學生作文近60篇。偶有詩歌發表。出版散文集《杏壇筆記》2018年被山東散文學會評為優秀會員!缎訅P記》被評為第八屆棲霞精神文明圖書獎,2020年6月《不妨摟一抱冬陽》獲第三屆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全國大賽三等獎。散文《我的黨員父親》獲《散文詩世界》“與時代同行”建黨百年主題征文三等獎。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