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17:08:41 來源:煙臺散文 【字號:大中小】
小的時候,爺爺和爸爸在外工作,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姐妹五個與奶奶同住在村子里。家里沒有男勞力,母親經常要到生產隊干活,回來還要洗衣做飯,似乎從來沒有閑下來的時候,下雨陰天或者稍有空閑就縫縫補補。我記憶中,母親的針線活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手,一家人老老小小,頭上戴的、腳上穿的、鋪的蓋的,全從母親的一雙手中來。我從小愿意偎著母親看母親做針線活,問這問那。如今,言猶在耳,發現母親的針線活——女紅里竟有著許多的人生哲學。
上世紀70年代,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已經不怎么用織布機自織布了,那時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供應制,凡事都要用票。買布做衣服用布票,一家人的布票有數,不能敞開用,得細細計劃著家里哪個人最需要添置衣物,有時候還得跟親戚鄰居借了來救急。所以那時母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一輩子窮”。那個年月真是艱難,衣物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蔽覀內忝弥g,二姐接大姐的衣服穿,我又接二姐的衣服,這叫“接下腳”。衣服少,材質又不耐穿,很容易破,但母親從來沒有讓我們穿著破損臟污的衣服出去,總是收拾得干干凈凈、熨熨貼貼。我們的衣服有一點小口子也要縫好。那時候的衣服少,孩子又淘氣,動輒衣服就會掛破磨破。母親只要是看見了,盡可能快地就給縫上。母親說:“小眼不補,大眼一丈五!闭娴氖沁@樣,有時候來不及縫的一個小洞,不知道什么時候它就變大了,原本貼塊小布片幾針就能縫好,現在卻需要一大塊布來貼補。這句話讓我知道什么是防微杜漸,知道為什么不能忽視小問題。
在母親的引導下,我們姐妹從小也學會了簡單的女紅,所有的縫補中,我覺得鞋子最不好補。那時候都穿布鞋,我常常覺得自己已經很小心地抬腳走路了,也沒有踢到小石頭,可是總是穿不幾天大拇腳趾頭就拱了出來。這種圓圓的窟窿眼兒,就要交給母親了,母親會一針一線地盤著縫,很快就織出一個微型的網花,密密實實,又好看又結實。母親補衣服也不叫“縫”,叫“織”或“連”,想來母親的用語不止古雅,且極為準確精當,都是與針法有關。母親會走各種針法,拱針、倒針、敹針等,針對需求用不同的針法,還有如何打結、鎖邊、包邊、滾邊等。有時候看著母親做得很簡單順暢,可是到了自己手里,針就是不聽使喚,母親說這就叫“眼悟靈手拙”,就是眼高手低的意思,說做得多了做常了就好了。母親還要求完美,見不得粗針大線,她做衣服的針腳與后來的縫紉機跑出來的針腳幾乎可以亂真。母親日日辛勞,常常是晚上我們進被窩躺下了,母親收拾完一天的家務,還要挨個檢查下孩子們的衣服,有破損的哪怕是多晚也要縫補好,不耽誤第二天穿。那時候點煤油燈,放在正間和次間壁子的窗窩子里,這樣,一盞微弱的油燈可以照亮兩個屋子,那真的是燈光如豆。就在這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依然能熟練地飛針走線。盡管母親經常帶燈做營生,母親卻催著我們早寫作業早睡覺。趕上我們幾個中誰哪一次白天玩瘋了,晚上趕作業,母親就戲謔說,這就叫“白天串四方,黑天連褲襠”。在沒有電燈的年代,這句話讓我明白,不只是晚上要省煤油,也讓我知道事情不能等到最后再去做,要趁好時光做應該做的事情。
到了農歷六、七月份,陽光晴好的天氣,母親稱之為“日頭好”,這樣的大晴天,就是母親漿洗被褥衣物的時間。明晃晃的陽光下,母親將洗好的被面褥面晾曬得滿院子都是,曬干后清清爽爽,聞一聞,還帶著一種皂粉的清香和陽光的溫暖。該洗的洗完了,母親還把一些隔季不穿壓在箱底的衣物拿出來晾曬,我后來知道古時候就有在夏季暴曬衣物以防霉殺菌的習俗,農歷六月六、七月七還是古代的“曬衣節”。洗好漿好的被面、褥面還要趕空抓緊縫起來,我那時不明白母親為什么天還熱著就要開始縫被子,覺得離冬天還早著到呢,可是母親說得抓緊縫,因為手工縫得慢,還有別的活計,不能等到靠褃兒了再縫。真的像母親說的,節氣非常準,雖說立秋節氣在8月7日前后,但立秋之后,哪怕白天還很炎熱,但到了晚上就有了涼意,就能聽到蟋蟀等秋蟲的鳴叫,母親稱蟋蟀為“寒蟲”或“秋涼兒”。這個時候,母親就會說:“秋涼兒叫一聲,懶老婆吃一驚”,意思是說有的人拖著拖著就到立秋了,天說涼就涼了,一家子那么多棉衣、被子如果這時候還沒縫就會心里著急。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不能等到最后,要提前做好準備。
女兒出生后,我常常怕孩子凍著餓著,母親就說:“饑寒養孩子”,即是說小孩子不必吃得太飽不必穿得太多。不用怕孩子餓著,孩子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能隨著性子讓她吃,否則容易積食,造成消化不良。冬天出門,我常常要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母親就說,小孩子有火力,加上好動,穿多了活動不方便,而且出了汗反倒容易感冒。讓我時常地摸摸孩子的小手,溫熱的就正好,F在想想這些不只是經驗之談,也是科學的育兒經。對于小孩子的穿戴,母親還有一句話說:“會打扮,打扮十七八;不會打扮,打扮屎疙瘩!币馑际钦f小孩子有衣服穿即可,不必給小孩子買很多的新衣服,尤其是嬰兒期。因為小孩子總在襁褓中,只隨時保持潔凈清爽就好,給這樣小的孩子買新衣褲純屬浪費。而到了十七八歲,也就到了所謂“女大十八變”的時候,過了青春期這個酸澀青蔥的年代,女孩子會像眉豆花兒一樣漂亮,男孩子會梧桐苗兒一樣茁壯,這才是真正應該打扮的時候了。
雖說“穿衣戴帽,各人所好”,但衣著打扮上母親也有規矩和講究,釘扣子要釘三顆或五顆,小孩衣服小,釘三顆,大人釘五顆。我問為什么,母親說“四六不成材”,還給我打比方說:“你看老輩子的房子,不是三間就是五間,哪有四間的?”扣子要系好,我小時候把扣子系差了是常有的事,衣襟吊斜著自己還全然不知,家里人笑時才發現,這時候就尷尬得不行,母親說這就叫“斜披倒掛”,總之帽子要戴正,衣服也要穿周正,“歪戴帽子斜穿衣”是不在母親的審美范疇的,母親說:“你沒看電影里演的,那些不正經的人才不好好穿衣服”。小衣服不能套大衣服,就是里面的衣服不能比外邊的衣服大,否則就是“小褂套大褂”。過去的棉襖都是棉花絮成,到了冬天,有的人嫌棉衣臃腫身材不好看,能不穿棉衣則不穿,母親見了就會說:“十層單趕不上一層棉”,說單衣穿得再多也不頂用,冬天一到要穿得飽飽暖暖的才好。母親的這些女紅哲學,也是母親的人生哲學,這些禮儀規矩和審美標準,現在的年輕人肯定不能理解,但我理解,那是母親那個時代的印記。因此,看到今天的孩子們以穿著有意做舊的露膚的“乞丐服”為時尚,我就會想,母親要是看到了不知道心里該多別扭。
母親的右手中指一直戴著一枚頂針,我結婚后給母親買了金戒指,即使戴上了金戒指,母親仍然戴著她的頂針。在母親那里,為一家人吃穿忙碌,已經是她一輩子的習慣。母親對于孩子的關愛,不說其他,僅從針線活這一項,母親就把對生活的愛對我們的愛縫進了我們從小到大的穿戴里,給我們美,給我們溫暖,也教我們做人。
民間有話說“看兒子看父親,看女兒看母親!币粋母親是會影響女兒一輩子的,母親的這些觀念和女紅手藝都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現在對一些基本的女紅都不愁,織毛衣、鉤花、縫被子等,都源于從小母親的言傳身教。想想母親那一代女人真是辛苦,紡花織布,漿洗縫補,真是一刻也不得閑散。如今,我們五個都過上了平實寬裕的生活,不用拿針也能穿上各種材質的衣服,只是母親卻看不到了,母親離開我們已經17年了。
作者簡介:蘭玲,威海乳山人,山東大學文學碩士,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山東省民俗學會常務理事,煙臺市散文學會副秘書長。
文化頻道意見反饋 文化熱線:0535-678569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07001
網站簡介 | 標識說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法律聲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